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三坊七巷”文化是什么?一片“三坊七巷” 半部“民国史”

“三坊七巷”文化是什么?一片“三坊七巷” 半部“民国史”

时间:2023-11-07 14:34:48

相关推荐

“三坊七巷”文化是什么?一片“三坊七巷” 半部“民国史”

“三坊七巷”文化源于福州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三坊七巷”坐落于福州市中心城区(鼓楼区),是从南后街两旁从北至南依次排列的坊巷总称。“三坊”即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即杨桥巷、郎官巷、塔巷、黄巷、安民巷、宫巷、吉庇巷。

千年历史文化街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

“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基本格局形成于唐代后叶,到明清时期特别是清代中叶发展到了鼎盛,总占地约45公顷,现存古建筑200多座。

在这个街区内,坊巷纵横,石板铺地;白墙瓦屋,曲线山墙、布局严谨,匠艺奇巧;不少还缀以亭、台、楼、阁、花草、假山,融人文、自然景观于一体。许多民居的门窗漏花采用镂空精雕,榫接而成,以及丰富的图案雕饰,精巧的石刻柱础、台阶、门框、花座、柱杆随处可见,集中体现了福州古城的民居技艺和特色,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一片“三坊七巷”,半部“民国史”

福州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林则徐、沈葆桢、严复、左宗棠、陈宝琛、郁达夫、林长民、林觉民、林徽因、冰心等也都出自“三坊七巷”或与之密切相关,其间蕴涵的厚重的历史人文气息,集中展示了福州闽都文化博大精深、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三坊七巷历史人物关系图

林则徐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1850年11月22日),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闽侯县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晚号俟村老人、瓶泉居士等等。是中国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因其主张严禁鸦片、抵抗西方的侵略、坚持维护中国主权和民族利益深受全世界中国人的敬仰。史学界称他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38年9月20日,湖广总督林则徐奏陈严禁吸食鸦片。1839年6月3日,林则徐虎门硝烟。

沈葆桢

沈葆桢(18-1879年),字翰宇,又字幼丹。福建省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晚清重臣,谥文肃。沈葆祯是“同治中兴”时洋务运动的重臣之一,日本发动侵台战争后,沈葆桢赴台办理海防,先后曾任总理船政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由此,沈葆桢开始了他在台湾的近代化倡导之路,对台湾近代史也有重要影响。葆祯妻林普晴是清朝著名大臣林则徐的次女。

左宗棠

左宗棠(18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与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但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他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平叛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以及新疆建省等重要历史事件。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左宗棠著有《楚军营制》《朴存阁农书》等,其奏稿、文牍等辑为《左文襄公全集》,后人又辑有《左宗棠全集》。

严复

严复(1854年1月8日-1910月27日),乳名体干,初名传初,改名宗光,字又陵,后名复,字几道,晚号野老人,福建侯官(后并入闽县,称为闽侯,今福州市)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复系统地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他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名学浅说》、《穆勒名学》等著作。他的译著在当时影响巨大,是中国20世纪最重要的启蒙译著。严复的翻译考究、严谨,每个译称都经深思熟虑,他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深远影响。1898年4月22日,严复译著《天演论》出版。

曾宗彦

曾宗彦(1850年-19),字君玉,号幼沧,福建闽县人。清朝官员。曾宗彦之曾祖曾晖春、祖父曾元炳、父曾兆鳌皆为进士。光绪九年(1883年)中式癸未科进士,选庶吉士,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历官江南道监察御史,官至贵州思南府知府。

甘国宝

甘国宝,字继赵,号和庵。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出生于今屏南县甘棠乡小梨洋村,其曾祖甘文亮,祖父甘元桂,父甘亨贵,母王氏。甘国宝兄弟三人,国宝居长,国阅、国臣次之。康熙五十五年国宝随家迁居古田县松吉乡长岭村,雍正二年(1724)又迁居福州市文儒坊。

陈宝琛

陈宝琛(1848年10月19日-1935年3月5日),原字长庵,改字伯潜,号弢庵、陶庵。福建闽县(今福州市)螺洲人。十叁岁成县学秀才,十八岁中举,二十一岁登同治戊辰(1868)科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授编修,又三年,在翰林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中法战争后因参与褒举唐炯、徐延投统办军务失当事,遭部议连降九级,从此投闲家居达二十五年之久。赋闲期间,热心家乡教育事业,辛亥革命期间出任山西巡抚,1909年复调京充礼学馆总裁,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1935年卒于京寓,得逊清“文忠”特谥及“太师”觐赠 。其主要著作有《沧趣楼诗集》、《听水斋词》。

郑孝胥

郑孝胥(1860-1938),近代政治人物、书法家。福建省闽候人。1882年清光绪八年举人,曾历任广西边防大臣,安徽广东按察使,湖南布政使等。辛亥革命后以遗老自居。1932年任伪满洲国总理大臣兼文教总长3年辞隐。善楷书,取径欧阳询及苏轼,得力于北魏碑。所作苍劲朴茂。为诗坛“同光体”的倡导者之一。

林旭

林旭,清末维新派人士,为“戊戌六君子”之一。遗著有《晚翠轩集》。

林长民

林长民(1876年-1925年),字宗孟,号苣苳子、桂林一枝室主等,汉族,福建闽侯人。清末民初政治家、外交家、教育家、书法家,研究系领导人之一。林长民1902年赴日留学,入早稻田大学学习研究政治、经济;1909年回国,执教福州法政学堂,是年福建省谘议局成立,被聘为秘书长;19武昌起义后赴上海,以福建省代表参加独立各省临时会议;次年初临时参议院成立,为秘书长,参与草拟《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97月出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11月辞职;19任北京政府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1925年11月24日,参与反奉时兵败身亡。

林觉民

林觉民(1887-1911),福建闽侯人。林觉民是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献身为国,为革除暴政建立共和的革命先烈。林觉民的《与妻书》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很有影响的一篇作品。他与林文、林尹民,(三人同年生、同年为创建民国而捐躯)并称黄花岗“三林”英烈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力尽被俘。在提督衙门受审时慷慨宣传革命道理,最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炳章

林炳章(1874~19),字惠亭,侯官县(今福州市区)人,林则徐曾孙。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恩科进士,特点翰林,后累迁至翰林院编修。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委为钦差大臣,回闽考察宪政,行辕设于文忠公祠,极一时重振门风之盛。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投资10万元,兴建福州电力公司。翌年,任福建师范学堂副监督;不久,转任福建高等学堂监督,兼任“去毒总社”社长,负责组织戒除鸦片烟毒。后赴北京任邮传部丞参。辛亥革命后,出任福建军政府盐政督办。

民国3年(19),主持兴办福州市政及水利。炳章疏浚西湖,兴建公园;开拓鼓楼至大桥头7.5米宽的三合土干道和几条支路;收回西湖被占土地;倡议重修《西湖志》。民国5年,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至民国7年秋辞职。民国9年5月,出任闽海关监督,集资40万元,在夏道开办实业公司,生产酒类、皮革等。民国10月间,再任福建省财政厅厅长。后病逝。

林徽因

林徽因(1904-1955),女,原名林徽音,汉族,福建闽侯人,建筑师、 教授、诗人、作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设计者之一。她是建筑师梁思成的妻子。是中国现代一个世纪的才女代表。 在中国现代女作家中,林徽因是极有天分、极具个性、极为独特的一位,她在建筑学上的卓越成就也一直为研究者所关注的话题,深受后人尊敬。

梁思成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清末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梁启超之子,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冰心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女,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 ,中国民主促进会(民进)成员。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社会活动家、散文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

冰心和吴文藻

19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19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讲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

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郁达夫

郁达夫(1896年12月7日—1945年9月17日),原名郁文,字达夫,幼名阿凤,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沉沦》、小说《迟桂花》等。

陈矩孙

陈矩孙(1913~1987年)又名陈絜,福州市仓山区螺洲镇店前村人,陈宝琛之孙。

王冷斋

王冷斋(1892—1960),福建闽侯人,毕业于保定军官学校,参加了讨伐张勋的战争,后弃武从文,1935年冬,任北平市政府参事兼宣传室主任。1937年1月,兼任河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兼宛平县县长。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与日军据理力争。1946年1月,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判日本战犯时,王冷斋前往东京出庭作证。新中国成立后,任第二、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文史馆副馆长,中央文史馆馆员。1960年病逝。

邓拓

邓拓(1912—1966),原名邓子健、邓云特,福建福州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政论家、历史学家、诗人和杂文家,他还是一位书画收藏家。1966年5月18日邓拓含冤去世。1979年2月,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刘崇佑(1877年~1942年),字厚诚,号菘生,侯官县人。17岁中举人。后东渡日本学习法律,毕业于明治法政学堂,人称“双榜举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任福建省咨议局副议长,倾向民主革命,投入反清运动。宣统三年(19)二月,与林长民联合创办私立福建法政专门学校(后改名福建学院,是今福建师范大学前身之一)任董事长。该校是当时全国最大的3所私立法政大学之一。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