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大全11篇)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大全11篇)

时间:2018-10-04 17:00:19

相关推荐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大全11篇)

读后感是一种反思和反馈,它可以帮助我们思考自己在阅读过程中的体验和成长。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引用书中的片段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感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一

忘川飞渡,逝水流年。

在爬满甲骨文的钟鼎之上,读您童年的灵性;在布满烽火的长城之上,读您青春的豪放;在缀满诗意与科学的大地之上,读您壮年的丰稔。如今,一缕华夏风,为奥运增添风情,听那问候如潮,看那自豪笑脸,温暖八方高朋。“水立方”的一池清水净括一片蓝天,雄伟“鸟巢”竞放科技芬芳!一管羊毫饱蘸13亿人的智慧,一撇一捺当惊世界殊!

祖国,走过流年逝水!在圆明园烧焦的废墟之上,我看到的是一摊血;在“致远舰”的残骸上,我看到的是一团未熄的火,在南京大屠杀的纪念碑前,我呼吸到的是耻辱啊!但我的祖国!您没有沉没,在亚细亚的东部,您用宽厚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将炎黄子孙揽于怀中,用茅草和土砖修复残缺的岁月,用野菜和稀粥喂养饥饿的生命。国父孙中山,在黑夜里开始运筹治国方略;毛泽东,在贫弱的土地上,支撑民族的骨骼与脊梁;邓小平,炯炯目光中流露出钢铁般的意志,指引多灾多难的您,从世纪的风雨中神奇地走过!走过!

沿着黄河与长江的源头,漂流而下,过壶口,闯关东,走三峡,奔东海。在河西走廊,华北平原,我看到您风雨兼程的超越;珠峰上奥运的圣火温暖了千年的积雪;草树密匝的西双版纳,椰风氤氲的海南琼岛……都在述说您的崇高与巍峨……尽管,还有辍学孩子渴望的目光,还有下岗工人无奈的诉说,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让您心殇,让您流泪,但这更加让您感到生命的伟大,人性的光辉。

余光中先生说:“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的,我们以《诗经》为歌喉,以《论语》为节律,以《橘颂》为音韵,吟唱您历史恢宏的岁月;我们以古风与乐府、律诗与散曲,以京剧与楚歌、梆子与鼓词,吟诵您壮丽如画的山河。我们以岳武穆的一曲《满江红》,以文天祥的一腔《正气歌》,以鲁迅的一声《呐喊》,以朱自清的一道《背影》,唱响您不屈的尊严与神圣。用心敲响编钟,于是那浑厚而清亮的音韵,穿越五千年的岁月,在河之洲,水之湄,山之阳,海之滨,泛起层层涟漪,响起阵阵回声,在亿万炎黄子孙的心中凝结一个主题:祖国,母亲!

祖国母亲,您一定记得瞿爽手中的那束野花,方志敏身上的那份清贫,赵一曼骨骼中的那股坚贞,杨靖宇腹中的那些草根,刘志丹胸前的那块补丁,刘胡兰就义时的那枝红梅,焦裕禄窗前的那盏油灯,孔繁森雪原上的那串脚印!那么就让我们用野花、清贫、坚贞、草根、补丁、红梅、油灯、脚印编织成的交响乐,唱响您的坚韧与顽强,唱响您的灵魂与精神!

黄河雄、黄山壮、长江长、昆仑莽。万里山河浩浩荡荡从天安门前走过,那是雷锋的兄弟,那是任长霞的丽影,那是中华民族最壮美的方阵!仰望蓝天,“神舟飞船”,太空穿梭;俯瞰大地,三峡工程,天路神奇。

亲爱的祖国,五千年的蕴涵和积淀,60年的扬弃和继承,30年的改革与发展,一个东方巨人,做到了可以说“不!”您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和平与发展是您的心声!您不卑不亢不躁不惊,以坦荡豁达和深邃、闲静,阔步迎接一个又一个黎明!

祖国,亲爱的祖国!让我们以采薇采茶采桑的手编彩织锦,让我们以喊江喊海的喉咙,在阳光明媚的早晨,唱响国歌和飘扬的五星红旗,唱响千百年来澎湃的激情。

瞧,细雨如烟的春天,燕子在风中飞来飞去。听,阵阵煦风送来了激越悠扬的歌声:“在爱里,在情里,痛苦幸福我呼唤着你。在歌里,在梦里,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纵然我扑倒在地,一颗心依然举着你。晨曦中拔地而起,我就在你的形象里……”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二

看琦君的文章就好像翻阅一本旧相簿,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都承载着如许沉厚的记忆与怀念,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作者魂牵梦萦的江南。那一幅幅的影像,都在诉说着基调相同的古老故事:温馨中透着幽幽的怆痛。笔下的故乡,处处洋溢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余光中剪不断的乡愁浓得声声撕心裂肺,琦君的乡愁也浓,却如浓郁的桂花香,多了份从容多了份暖心,所以她的乡愁悠悠如桂花香浓郁过后的余香缭绕。

喜欢琦君,喜欢琦君文字里成年人才有的乡愁被她用邻家女孩固执的“但我宁愿俗,就是爱桂花”挥洒出来。

琦君所追求的美,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艺术美。善于从中发掘并表现出人所未见,道人所未道,在人们共同的思想感情中写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写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正如我们一看“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我们就会判断这是苏东坡所作;读"杨柳岸晓凤残月”,就认为是柳永所为。我们也可以从“等国奉比,又惹轻愁起”,看出是琦君笔法。

琦君作品的独特风格是跟她独特的艺术思考和艺术追求分不开的——那是对真、善、美的思考和追求。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三

《林语堂散文》读起来叫人爱不释手,轻松幽默的话语紧紧吸引着我,常常一人放声大笑,笑过之后一阵轻松。

我想,如果人们常读这样的文章,精神状态一定会很健康而能从容面对生活。

林先生明明是“两脚踏东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却说“论理莽原社诸先生既非正人君子又非当代名流,当然有与我合作之可能。

林先生幽默、机智,“道理渗透是幽默,性灵解脱有文章”,随手摘录部分,“今日小学生无不知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这实在是我们可以自负的。

无论这五千年中是怎么混法,但是五千年的的确确被我们混过去了。

一个国家能混过上下五千年,无论如何是值得敬仰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普普通通,平平实实的语言包含着作为炎黄子孙的骄傲和自豪。

通过文章来了解林先生,他说自己是:“行尊孔、孟,思从老、庄。

说文学反映人生,来了一段比喻:“比方照相,有人为照相而照相,有人是为饭碗而照相。

为照相而照相是素人,是真得照相之趣,为饭碗而照相,是照相家,是照他人老婆的相来养自己的老婆。

“军阀不来骂文人,早有文人自相骂。

文人不敢骂武人,所以自相骂以出气,这与向来ss骂ss,因为不敢骂嫖客一样道理。

现在的学者最要紧的就是他们的脸孔,倘是他们从三层楼滚到楼底下,翻起来时,头一样想到是拿起手镜照一照看他的假胡须还在乎?金牙齿没掉么?雪花膏未涂污乎?至于骨头折断与否,似在其次。

学者只知道尊严,因为要尊严,所以有时骨头不能不折断。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四

散文是一种作者写自己经历见闻中的真情实感、自由灵活的文学体裁。读了散文之后你有哪些感想呢?本文是小编整理的散文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散文读后感1。

作为一个散文家,张晓风的作品算不上最好,但她的作品却又有着与众不同的味道。这是我读后的感觉。

仿佛在每一篇散文里,她都有倾注自己的感情,激动、喜悦、惆怅、悲伤……她在整本书中的角色,让我觉得,不是作者,而是编剧,导演出一幕幕生活的悲喜剧。

“当你吐纳朝霞夕露之际,我在你曾仰视的霓虹中舒昂,我在你曾倚以沉思的树干内缓缓引升……”

没有人可以阻挡生活的涓涓细流,即使它微不足道,小到你用一根小指就可拦住它流动的轨道,但你依旧可以发现,几秒钟后,它就恢复了它原来的方向,原因是,它越过了你的手。

在她的作品中,我最喜爱《许士林的独白》。

还记得那开头第一句:献给那些暌违母颜比十八年更长久的天涯之人。明明是一句讽刺的话,批判了那些让母亲伤心,等待的不孝之子,却含有泪似的,颤颤地为下文感动。

“在秋后零落断雁的哀鸣里”,一袭红袍的赤子,南屏晚钟、三潭映月、曲院风荷,当他纳头而拜,来将十八年的愧疚无奈化作惊天动地的一叩首!人间永远有秦火烧不尽的诗书,法钵罩不住的柔情,百般挫折过后,踏着千百年来的思念,仍然告诉世人,茫茫的天际,夕阳的红晕,奔涌的泪水,“你”只死心塌地的眷着伞下那一刹那的温情。

即使是想象,十分却有八分的真挚,何来的不感人?让人不由感叹,辛酸后的痛楚。

前一段时间,老师让我们读一本席慕容的散文集。我读了一本她早些时间出版的《成长的痕迹》。老师还真没选错书,这本书确实让我深有感触。

读完席慕容的前几篇散文,我心中不禁油然而生对亲人的思念。她前几篇散文写的是对从前的记忆,都写出了自己对远在他乡的母亲的思念和对已故奶奶的不舍。作者用一些很短小的事通过细致的描写把那份感人的亲情充分、实在地呈现了出来,她那份对亲人无比的真诚打动了我。这不禁让我想到我自己的母亲,在家里她是在怎样地关心着我、无时无刻地牵挂着我呢?想到这儿,我心中受到了强烈的震撼,突然振奋起了精神,就像为了我自己的母亲。为了不让她失望,我要幸福快乐地活过每一天!用成绩回报她为我所做的一切。

越往后,对青春对时光的不舍就越多,深奥的哲理体现得也就越多。有一篇名叫《荷花七则》的散文,作者就通过她开画展后发生的一件事表达出了一个深刻的哲理。她的一位朋友看完她的画,十分羡慕她的生活。可席慕容的微笑消失了!要知道,完成一副画是需要多少心血多少时间去完成的,哪有一个人的成功是与生俱来的呢?席慕容当时的感悟真让我的心灵受到一次洗涤,她的用词十分自然、恰当,每一个字都沉重地抨击了我以及每个人心灵中的那些“邪念”。“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我并不后悔。我悲伤的只是,为什么很多观众都喜欢把画家当作是一个天生异禀的天才,却不肯相信,在这世间,没有一件事情是轻松或潇洒可以换得来的。”每读完这篇文章,那颗浮躁的心就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平静。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变得更坚强和明澈了,觉得自己成长了许多!这本书对我来说真是受益匪浅呀!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特别喜欢她写的亲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描写的是目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特别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子,那时的我就是他的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谢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子长大了,能自己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

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后还是沉寂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写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再多的遗憾不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现在来填补过去的空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五

秋雨的心是年轻的,却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所以他的人生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秋雨对梦想的初衷,对历史的感悟。更是由于他对人类历史的重视。他追寻的心是沧桑的,他对待敦煌文明遭受蹂躏的过去不再如别人所云的那样,将罪过归咎于一尽全力保护但却无力回天的王道士。历史的失落是有她既定的命运也有历史的更深层的本质的。历史的源远流长也正是因为它有令人悲痛的过去。

初次接触余秋雨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文化苦旅》,很是被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所折服,他的思牵千载,行云流水的记录,对历史、对文化渗透着的领悟力,也是使余秋雨在中国的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

而后接触到他的另几本着作,如谈史谈鉴的《山居笔记》、阐述立身处世的《霜冷长河》、《行者无疆》,以及对比几大文明的《千年一叹》,还有类似回忆类的封笔之作《舍我一生》。读完后,总想写点什么,却一直未敢动笔,只怕自己的看法大为浮浅,甚至落入俗套,而今下定决心来浅谈一下余秋雨散文的写作风格问题,对于我们的写作也有很多的借鉴意义。

余秋雨散文作品中始终贯穿着一条鲜明的主线,那就是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的追溯,思考和反问,与其他一些文化散文家相似,余的作品更透着几丝灵性与活泼,尽管表达的内容是浓重的。

余利用他渊博的历史知识,丰厚的文化功底,将历史与文化契合,将历史写活、展现,引起我们反思、追问,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他的作品已渗透了文人的忧患意识和良知,这点也是最重要的。典雅、灵动如诗般的语言。

余对语言有一种超强的领悟力和驾驭能力,他的散文追求一种情理交融的雅致语言,并且“语言在抒情中融着历史理性,在历史叙述中也透露着生命哲理”。

他选择恰当的、富有诗意、表现力的语言加以表达,这些语言具有诗的美感,从而把复杂深刻的历史思想和文化说的深入浅出,平易近人,可读性很强。同时他还综合运用对偶、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大段的排比,对偶增强了语言表达的力度,构成了一种语言的气势,使语言不矫揉造作,装腔作势,平淡无味,而富有了张力,富有了文采。

简单叙述至此,最后一余秋雨的一句话来结尾。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六

这几天在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先生在文章里谈了很多,讲到了他的父母亲,讲到了故乡的风物习俗。先生的文字很清新,隽美而不失情韵,弥漫着文人的志趣。而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往事深厚的情感和惊人的记忆力。

在回顾从前的家时,他这样写道:“从科甲巷口到竺家巷口,计有这么几家店铺:一家豆腐店,一家南货店,一家烧饼店,一家棉席店,一家药店,一家烟店,一家糕店,一家剃头店,一家布店。”

尽管时隔多年,但旧时家门口的店铺,先生却依旧能够如数家珍。我忍不住回想儿时门前的店铺,除了杂货铺记的真切,其他的印象都显得渺茫了,仿佛蒙上了一层薄雾。那家杂货铺是我幼时常去的,帮妈妈买瓶酱油、买袋盐,杂货铺的老板娘是个年过六旬的老太太,性格幽默,总拿我开玩笑,所以我印象格外深刻。因此我也格外佩服汪曾祺先生的好记性,家里的后花园,堂屋里的老爷柜,甚至儿时的小花灯,他全都历历在目。他写他的父亲,动情地回忆汪老先生的才趣,刻印章、扎风筝、拉胡琴……老先生的一举一动仿佛就在读者面前,汪曾祺先生与父亲的深厚情感也透进了读者的心里。文章就像一幅细细密密的工笔画,向人们绘声绘色、不急不缓地讲述着高邮的风土人情。

前段时间,我斗胆参加了一次全国性的散文创作比赛,也装模作样地写了一篇回忆性质的散文,感触不谓不深。

我高中的作文水平不太灵光,私心里总认为这议论文可算是天下第一难写了。可磕磕碰碰之后我明白,散文才是真正见功力的东西,我那些故作深沉的感叹大概真是邯郸学步了。无病呻吟的牢骚、华丽辞藻的堆砌绝对称不上“散文”,可以打动读者的好文章也绝对脱不开“真情”二字。优秀的散文皆是以情动人,正所谓“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失了“真情”,笔者自然也难以成言,勉强拼凑只会让人觉得生硬、做作。

记得当时我洋洋洒洒写了三千余字的“散文”,心中颇为自得。可如今回头看看,发自肺腑的文字不过其中二三成,连我自个儿都觉得生硬、做作了些,又何谈打动别人。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痛恨那种不肯实说自己想要那样,却又一定要找理由来为之辩解的人。

而我应该是君子所痛恨者的对立面:明明自己并不想要那样,却又一定得做出一副悲天悯人、满腹牢骚的模样,写出了那篇三千余字的“散文”。我明明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也不会握着斑驳的老照片追忆似水年华,却为了一次散文创作比赛而追忆得死去活来,拼凑出一篇四不像的“散文”。

我不太赞同“字如其人”的观点,字体的书写可以经过后天的训练,字写得俊秀人也一定俊美的说法其实做不得数。但“文如其人”的观念倒是有点意思。

除非刻意为之,在我看来,人们文章的风格,尤其是散文,与各人的性格多有关联。一篇真情实意的散文是很能看出笔者的心境的。天性温和的人写出来的东西多数是平和的;一腔热血者的文章则不太会显得消沉;幽默乐观的人也不太会写出无尽悲伤、沉痛的文字。

北宋大文豪苏轼在《文说》中谈到散文写作时说:“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话里也蕴含着顺其自然,顺势而为的创作观念。我想汪曾祺先生能把故乡的一草一木记得如此真切,是因为那是亲身经历过的一草一木,也是他心中万分珍视的一草一木。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七

第一次接触到毕淑敏这个名字的时候是在高中试卷的阅读中,读的她第一篇文章叫《提醒幸福》,从那以后,我便爱上了她笔下一个个如小精灵般的文字。前不久我刚读完她《我很重要》的散文集,这本散文集收录了许多篇关于生命、命运、爱情、友情、婚姻和家庭题材的散文,心中颇有感触,想与大家一起享下。

指引你的明灯?目标。

做一个人要有目标,这是做人的本分之一,有目标的人才会有动力。“你有目标吗?”当你被问到这个问题你心里的答案是否定时,那不如停下你的脚步认真的去想一想你的目标是什么,如果你还是很迷茫找不到答案,那就静下心来读读书,因为读书可以使人增长见识,感悟人生。人生就像是在织一匹布,而读书就如是织在布匹里的金丝线。毕淑敏老师说:“对于现世,人们注重物质,对于久远,人们更注重精神世界”。读书可以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树立一个常读书的目标,便是一个人一生之追求。

寻找真正的北斗星?真诚。

让我记忆最深刻的是她散文集开篇的一句话:“世上有一种伪坦率,最需要提防”。是的,“伪坦率”的这种人将他的目的.、利害关系都一一陈述在你的面前,让你不得不认为他的伪坦率是真诚的,反而使你质疑自己觉得你内心的想法龌龊至极。往往人都是善良的,这种时候都会让人产生错觉,那就是这个人是真诚的,而自己倒显得心胸狭窄了,却不自知最高明的骗术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进行的,这种“伪坦率”是更高水平的虚伪,因为它利用的是我们的信任。

她的话令我沉思,在我们生活中这样的人不在少数,也许我们改变不了什么,但我们能做的是不要让自己也变成这种“伪坦率”的人,不要被这种“伪坦率”所伤害。在你迷路的时候,不要被“假的北斗星”所迷惑,而是要去寻找“真正的北斗星”。

寒冬里的暖阳?幸福。

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就有一千种回答。幸福没有绝对的定义,但很少有人注意到幸福,我们往往都将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不幸上。毕淑敏老师说过幸福是需要提醒的。幸福就像小狗狗的尾巴,当它一圈一圈想要去抓住自己的尾巴时,得到的只有抓不住的遗憾,到那乐趣仍在,幸福犹存。我们所要关注的是那一圈又一圈想要抓住尾巴时的乐趣,是那时的幸福,而不是没有抓住的遗憾。

想到一句我们常说的话:“我们身边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想说:“我们身边不是缺少幸福,而是缺少发现幸福的眼睛”。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浓越好,要恰到好处。常常提醒自己注意幸福,就像在寒冷的冬日里看到天空中的暖阳,心里不知不觉的就会暖洋洋,温暖如春。

为自己树立一个目标,不盲目跟从别人,现实生活中“比起赞同来,我更欣赏拒绝,因为拒绝会让我更快成长”。给自己树立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做一个真诚的人,因为真诚的人会为自己带来更多的好运。真诚的人对我们很重要对社会很重要。别看轻你自己,因为一个世界上只有一个你,我很重要。崇高的侧面可以是平凡,但绝对不是卑微。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是一个幸福的人,为自己喝彩吧,你就是你,独一无二的你。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八

作为《散文选刊》的主编,王剑冰肯定是应该阅读发表在全国各地报刊上的许多散文作品。实际的情况也正是如此,他阅读过的当代散文作品,确乎是太多了。正因为他读得如此的广泛,就能够在认真和深入的比较中,高屋建瓴地俯视着整个散文创作的园地,得出了很精当的评价。

像王剑冰这样不断增加着的多么巨大的阅读量,也许是同样都关心当前散文创作发展前景的不少作家和评论家所无法企及的。正因为如此,他在这部刚出版的《散文时代》中所提及的许多有关作家的篇章,以及在这里阐述和发挥出来的不少洋洋洒洒的见解,就很值得引起相应的参考和思索。无论是产生认同还是引发商榷的诸多看法,都能引起不断深入的探讨,这样就有可能推动当前散文创作和研究迅速向前迈进。

正是在这样广泛阅读和深入思考的坚实的基础之上,王剑冰对于散文此种文体的本体特征,就有着很牢固和确切的认识。他提出了“自由”和“自然”的问题,他在反对虚构的时候,还提出了“想像力”的问题,这是很有道理和境界的一种艺术设想。对始终立足于真实的散文创作来说,卤莽的虚构、矫情的诉说或随风飘荡的倾向,都会失去读者的信任,而运用艺术的想像力,充分和巧妙地表达自己纯洁与健康的个性,才可能引起大家的感动和共鸣。

他还认为“越朴素、越自然、越纯真的东西,就越有生命力”,认为在散文创作中间应有“坚韧与永恒,鲜活与纯美”,认为“散文的生命力在于它能让读者从中获得生命的感悟、思想的启迪、魂灵的慰藉、学养的滋润和审美的愉悦”。

王剑冰在肯定当前散文创作,对历史进行反思,以及追求人文精神,和在艺术上不断提高和升华的同时,也批评了某些经过乔装打扮的贵族化的倾向和独创性的缺乏。这是应该引起注意和思考的。

他还很细致地指出,在当前的种种散文创作中,存在着的一些问题,譬如像他指出的“政治散文的说教性”,他在其中尤其反对运用词语上的“绝对化”;“文化散文的论文性”,他反对沉溺于历史资料的论述,却难以见到作者自己内心对此的关照;“叙事散文的小说性”,他反对玩弄情节和虚构的做法;“抒情散文的诗歌性”,他不反对语言表达的诗意,却反对整体上刻意雕琢的诗化的做法;“游记散文的过程性”,他反对那种导游式的解说。“生活散文的无序性”,他反对那种事无巨细的全盘端出。这些都是从散文本体的视角,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和核心,很值得引起充分的注意。

在愈益趋于开放的时代,王剑冰主张要直面现实,拓展题材,深入思索,同时在审美方面又要注意文字和艺术技巧的升华,并且要广泛吸收诸如音乐和绘画这些艺术门类的表达方法。像这样坚实地立足在整个人类的生活之上,从事于哲思的深化和审美的翱翔,自然就更有可能提高散文创作与研究的水准。

王剑冰不仅在散文的理论研究方面,取得了像上述那样丰富多彩和高瞻远瞩的收获,而且在散文创作方面也是常常贡献出自己的佳作,像《绝版的周庄》和《回望乾陵》等等,就是不少朋友所熟悉的篇章。对于散文本体论的深思熟虑,颇多卓见,对他从事创作的起点,对于整个过程的分布与筑构,以及思想和艺术境界追求的高旷与美好,产生了十分积极的作用。而像这样在创作和研究方面相互的反馈与促进,自然就会获得双倍的丰收。

像他这样两栖型的既从事创作又埋头研究的情况,在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是早有先例的,像这样就确实会在灿烂缤纷的触发与融会中间,获得更好的丰收。类似这样的经验是值得好好研究的。

很高兴地读完了王剑冰的这部散文理论著作《散文时代》,深感他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整体的现状,真是有着高瞻远瞩和钩深致远的把握。对于不断涌现出来的诸多名家的佳篇,从思想与审美的视角,分别作出扼要和简洁的评点,既可以使得许多朋友更好地了解大概的情况,又能够引起进行欣赏的兴致。他还在这样微观剖析的牢固的基础之上,升华出不少宏观的理论见解,对于当前散文创作拓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若干需要解决的问题,都阐述了自己很有启迪意义的看法。他做出的这种贡献,确乎是很值得注意的。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九

因为竹久梦二,我知道了酷爱他作品的丰子恺,想当年,丰子恺买到《春之卷》,对他的作品爱不忍释,为了收集到《春》《夏》《秋》《冬》四本画集,他花了许多时日,最后让朋友从东京转送到上海,这其中辗转曲折,这股锲而不舍的劲头,让我记忆犹新,甚至当初看他写的《阿咪》时,与猫的点滴过往,也让我很深刻,作为中国文学大师,他热爱生活,热爱绘画,对我而言,他就是一个真性情的化身。

记得在《艺术的逃难》中,家人曾反对他画图,但是他说,“‘文革’中我承认我的画都是毒草,然而世间有一种人视毒草为香花,什袭珍藏。对此种人,我还是乐意给他们珍藏。”他或许在众人眼中是异类,但如今在我们眼中,是如此的与众不同。

朱光潜曾说丰子恺的性情向来深挚,待人无论尊卑大小,一律蔼然可亲,也偶露侠义风味。记得他看到一群学生在校园看抗日宣传画展板前能咯咯发笑,能镇定自若的说妇人头颅被炸,他是失望的,他内心痛斥着国人的麻木,他希冀人有“同情之心”甚至是“童真之心”,当一个人的疾呼找不到共鸣,他会渴望寻找放逐心灵。

丰子恺也许在国人眼中,是很光鲜的,他的名号很多,比如现代散文家、画家、文学家、艺术教育家和翻译家。作为一个文艺大师,他的成就可圈可点,但是在我眼中,因他有多舛、无奈的一面,同时他也有独立的一面。

这本新版丰子恺散文,收录了四章内容,从《带点笑容》到《山水间的生活》从《不惑之礼》到《我的苦学经验》,这里有不少经典旧作,如《儿女》《给我的孩子们》等。这本书里不仅有他的作品30篇,还有不少他的插画,编辑的用心之处,随处可见。

当然,这本书里的散文,笔调散漫,却自带一种天然之气,在《带点笑容》中,他曾说,我并不主张照相时应该板脸孔,也不一定嫌恶装笑脸的照相。但觉照相者强迫镜头前的人“带点笑容”,是可笑的,可耻,又可悲的。

丰子恺常常会在自己的文中,透着自己的主观思想,他既有叙事,也有抒情,比如《惜春》中,他写道,我也曾经立意要不费时间,躲在床角里不动。然而璧上时辰钟“的格的格”地告诉我,时间管自在那里耗费。于是我想,做了人真像“骑虎之势”,无法退缩或停留,只有努力地惜时光,积极地向前奋斗,知道时间的大限的到来。

丰子恺是很感性的人,他的文笔很细腻,也许初看,会觉得他很随意,但是细看,就会发现他条理清晰,对自己所感,都会徐徐道来。

他是一个用心过生活的人,在他眼中,猫是家人,他的孩子是他的伙伴,一年四季,都是他的灵感来源,但是他也有甘苦悲欣之时,他说,我的年龄告了立秋以后,心境中所起的最特殊的状态便是对于“死”的体感。

作者的文章,鞭辟入里,字字深得我心,也许很多事情,在我们看来是很细微,但是细微之处见真章,他的感性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文字是一个人的心声,我看见童真的丰子恺,他是单纯世界里,难得的单纯人。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十

我不知道能不能算作看过一本书,也不知道这能不能算作一本书。想必人们对余秋雨的散文所作的评论已是多如繁星的了,我此举不免有班门弄斧之嫌。我没有看过很多所谓的世界名著,只因自己没有这么高的品味。然而对这些著作等身的大作家评足论道,又不免太肤浅了。终究还是忍受不住激情的诱惑,心灵的撩拨。

秋雨散文历史的气息很浓。像《酒公墓》、《寂寞天柱山》、《阳关雪》等许许多多的篇章其中浓缩了历史,浓缩了人生。秋雨是年轻的,他能冲着王维的《渭城曲》而去寻访阳关雪,仅仅是为了一个多年的梦,为了一份童真。因而他又是洒脱的,试想在各种现代文明的烦扰下,又有谁有这么的一份闲情逸致呢。谁心中无一个饶撩的梦想,但谁依然有这么的一份纯真呢?我们对很多在年轻的心中是新奇的东西已见惯不怪了,甚至对于诸如抢劫、盗窃的现象也视而不见,不知道这些能不能看作麻木不仁,但至少说明我们已经失去了那份童真,我们的心已经老了。

秋雨是年轻的却又如一位睿智的老人。在秋雨的心中历史虽然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更多的是给我们无穷的悔恨。在《道士塔》心中透露的就是这样一种情绪。人们往往把敦煌石窟的罪人归结为王道士。从一个历史的角度来看,这是当时的那种所谓“官员”的官员的错,一个国家都如此的了,又何况一个如此无助的`人呢?王道士为生活的所迫也只能如此的了。作为华夏子孙莫不对此感到悲愤的,却很少人像秋雨那样洞察更深层的原因。对于往事的描述,秋雨能如一位老人用历史的心态看待,平和而非柔弱,悲愤而能决无忘其所然。秋雨应该对历史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纯真的童真,有老人的睿智,秋雨也不乏丰富的情感。在《老师》一文中,为在自己老师面前大声喧哗却能听于劝阻的学生表示感激。为昔日叫老师的绰号而悔疚。文中有这么一段“许多非主课老师却实在有点认不得了,这些非主课老师大多也早退休;今天特地赶来,静静地站在路旁,站在楼梯的拐角处,期盼往日的学生能认出他们。我的目光与他们一碰撞,立即感受到他们的期盼,便快步赶上去,一边呼喊着“老师”,一边试图以最快的速度回忆起他们的姓氏。”由此可见秋雨心中更有着深厚的师生情谊,友情对秋雨来说也有重要的地位,如他写道“日子一年年过去,连我们也渐渐老了。三十人的班级,已有四个同学去世,每次追悼会,同学们哭得像家属一样伤心。”也正如他所写的那样“来一次世间,容易吗?有一次相遇,容易吗?叫一声朋友,容易吗?仍然是那句话——学会珍惜,小心翼翼。”

读秋雨散文,就如读着一本厚厚的历史,更有万象的人生世态和丰富的个人情感。秋雨的心是年轻的,他的心又是迟暮的。有着儿童的天真,有着老人的睿智,因而有了天真的向往新奇的心,有了发自内心的对历史的感悟。因此他的人生应是美丽的。正如他在散文集的序文中所写的那样他应该是一个“天使般的老人”即使他年老了,也会有一颗年轻的心的。

散文读后感500字左右篇十一

初读此书,也只是在老师的推荐下,无聊的时候随意翻翻,却从不仔细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到后来,才发现自己是真的慢慢读了进去,那一幅幅林海音小时候童玩的画面,无一不浮现在脑海中。

这本书主要讲了作者小时候的生活:逛天桥、跳用竹笔管穿的跳绳、踢用彩纸做羽毛的毽子……都透露着浓浓的乡愁气息。在林海音的笔下,童年是故乡的.春夏秋冬,述说着一点一滴;童年是孩子们在做游戏,荡漾着银铃般的笑声;童年是一所所校园,如同岁月的素笺般记录着往事……虎坊桥、天桥上当记、我的童玩、在胡同里长大、家住书坊边……一篇篇作者饱蘸着浓墨写下的文章,向我们展示了许多古老而自然的画卷。

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似乎更加宽裕。可是,现在的孩子都奔波于各种兴趣班之中,失去了“童玩”这一概念。文章里的人物常常到集市上买卖东西,孩子们也经常聚在一起玩耍,尽情在大自然中活动。沐浴在阳光下的人们,个个脸上笑靥如花。但是现在,无论大人还是孩子,都整天待在家里,不去尽情享受大自然的美好。生活从去集市做买卖、玩游戏切换成了上淘宝、做作业。这是物质上的富裕,却是精神上的狭窄和贫瘠。

合上书,我望了望隔着玻璃看到的天空,心里多么想穿越时空,来到90年前,享受蓝天,享受自然。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