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活动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简介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活动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简介

时间:2023-08-08 20:39:56

相关推荐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活动 延安育才红军小学简介

【管晓蓉:培养有精气神的“红军娃”】

校长名录:

管晓蓉,江苏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学员,著有《美好教育》等专著。

“我要办一所什么样的学校?我要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教育?”带着这些问题,在租借的几间教室内,管晓蓉开启了她的“创业之路”。

,出于均衡教育布局的考虑,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决定在东部城区建立一所小学,江苏省第一所红军小学——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随之诞生。有着丰富教学与管理经验的管晓蓉被任命为校长。

后,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不仅收获了老百姓的好口碑,成为当地人气最高的小学,其以红色传承、绿色发展、金色体验为主体的“美好教育”办学理念更是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着响亮的知名度,学校也先后获得全国首所五星级红军小学、全国巾帼文明岗等荣誉。

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是管晓蓉对于学生的热爱和对教育的坚守。“把学生放在美好教育的中间”,是她的教育理想,也是引领学校不断向前发展的内生动力。

让一所红军小学回归该有的样子

一所红军小学应该是怎样的?来到淮安市周恩来红军小学,你会有明确的答案。长49米、高29米的宏伟校门后,矗立着周恩来、邓颖超夫妇与孩子们侃侃而谈的雕像;以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等数个红军长征途中著名战役为原型的微缩场景点缀于教学楼间,既是生动的红色教育资源,也是孩子们体育锻炼的理想场所;一个个身着红军装的“小红军”在校园里快乐地奔跑,成为一道让人赏心悦目的风景线……

时光退回到前,彼时新校区的建设刚刚起步,管晓蓉和同事们在租借的教室里招收第一届学生。“学校周围还是一片荒地,家长对我们并不信任,这让招生难上加难。”管晓蓉说,当时的她带着20余名教师,一个暑假里跑遍了辖区内所有适龄入学儿童的家庭,最终招到了488名学生,组成了一年级的10个班。

如何在红军小学的办学特色和满足家长的教育期盼之间找到衔接点?面对这488个“小豆丁”,管晓蓉确定了“根植传统文化,着力精神引领,加强习惯养成”的办学思路。在她的带领下,老师们从红色文化上下功夫,从行为习惯上下功夫,从学校生活的每个细节上下功夫,让周恩来红军小学的孩子有了不一样的精气神。

暑假,在管晓蓉和部分老师的带领下,数十名一年级的小学生主动报名,参与到学校“红军娃重走长征路”寻访活动中。孩子们从江西出发,经瑞金上井冈山,过乌江奔遵义,探寻长征遗址,瞻仰长征纪念馆,历经一个月抵达延安。老师们引导着孩子边走边看,每到一处,不仅了解红军的故事,还把当地的民俗风情记录下来。“有小朋友不会洗袜子,我就带着他一起洗,我洗一只,他也洗一只。”管晓蓉说,一路下来,孩子们不仅深受红军精神的感染,其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得到了明显加强。

“回到学校后,当一群脸庞被晒得黑黝黝的孩子在舞台上自信满满地表演他们自编自导的节目时,家长们都哭了,我们也哭了。”时至今日,每每回忆当时的场面,管晓蓉眼中依然会泛出泪花。“红军娃重走长征路”寻访活动,让原本已在家长群体中小有名气的周恩来红军小学“一炮而红”,在第二年招生时打了一个扬眉吐气的“翻身仗”。

用三色课程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童年

搬入新校园后,管晓蓉花了两三年时间,用心打造她心目中理想的红军小学。学校精心建设了以“八园四楼一场馆”为主体,“十塑三廊一中心”“三院两墙一红塔”点缀其间的现代人文校园:“恩来园”中伫立着周恩来的汉白玉雕像,古色古香的长廊上悬刻着周恩来名言;“国防园”位于地下一层,内置坦克、大炮、辽宁舰等模型,孩子们可以在其中模拟巷道战;“文学园”“科学园”等在普及文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体现着学校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校园环境不断完善的同时,管晓蓉开始了新的思索。基于办学初心、地域红色文化与教育的未来发展需求,学校从校名中的“周恩来”“红军”两个关键词出发,探索学校精神的本源,最终确立了以“让学校成为美好事物的圆心”为核心的办学理念,形成了“美好教育”的办学思想,具体包括建“美雅校园”、塑“美丽教师”、育“美好少年”、研“美合课程”、铸“美妙课堂”5个方面。

课程是最重要的抓手。管晓蓉带领教师们,将更多精力放在了课程的打磨上。学校逐渐形成了包含红色传承“立德育心”、绿色成长“立德育才”、金色童年“立德育行”的三色文化课程体系,着力提升学生素养,并在实践层面形成特色。

详见原文:管晓蓉:培养有精气神的“红军娃”-中国教育新闻网

作者:本报记者 潘玉娇 通讯员 王小亮

《中国教育报》09月15日第6版#教育##教育微头条##校长##管理#

红七军第三纵队队部、教导队队部旧址位于东兰县武篆镇政府所在地、红七军前委旧址魁星楼北面约500米处。旧址保护完好,现为武篆小学教学场所。

1930年1月,百色起义后,红七军第三纵队设在东兰县武篆小学。为了培养军队干部,红军队伍扩充后,韦拔群同第三纵队领导一起抓部队的训练,经请示前委同意,于同年成立第三纵队教导队,队部就设在东兰武篆育才小学(今武篆小学),学员来自第三纵队连、排干部和优秀战士,共60多人。训练内容主要有政治和军事技术,同时还办了一期100多人参加的地雷训练班,专门培训制造地雷的技术。教导队在武篆办了6个月后,奉命编入红七军军部直属教导总队,到恩隆、平马镇继续受训。

该旧址也是广西东兰第二、三届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

会宁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通告

(第30号)

根据当前全县疫情防控形势,按照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规定,经专家组研判,在辖区内划定高风险区、中风险区。

一、高风险区

将会师镇红军北路9号划为高风险区,期间“足不出户、上门服务”。

二、中风险区

将北关广场对面蜜雪冰城、北关广场老潼关肉夹馍、兆烽嘉园3号商铺快递点、兆烽超市、兆烽嘉园门口陇中大药房划分为中风险区,期间“足不出区、错峰取物”。

以上措施自7月18日零时起执行,后续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中、高风险区域内居民如遇到生活、就医等困难,可拨打服务热线:

会师镇人民政府:0943-3221106

会师镇广场社区:15101433617 18794438793

会师镇枝阳社区:13299335053 18419953228

特此通告

会宁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

联防联控领导小组办公室

7月18日

天水市麦积区新增1处高风险区、2处中风险区,1处中风险区调整为高风险区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相关规定,经综合评估研判,自即日起,将道北街道育才名苑小区由中风险区调整为高风险区;将甘泉路地质队家属院小区划分为高风险区;将甘泉路天水菜篮子直销店、桥南仿古一条街划分为中风险区;区内其他区域均为低风险区。后续将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适时调整。

请广大居民群众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增强个人防护意识,保持安全社交距离,做到“戴口罩、少聚集、一米线、常通风、勤洗手、用公筷”,主动接种新冠疫苗,近7日内有涉疫地区旅居史的人员,主动向所在社区(村)、单位或住宿宾馆报备,配合落实集中隔离、居家隔离、健康监测等各项疫情防控措施。

天水市麦积区新冠肺炎联防联控

领导小组办公室

7月17日

郁郁葱葱的大别山麓,京港澳高速依势而建,远远望去,宛如一条丝带飘扬在信阳腹地,将罗山县铁铺镇何家冲村和“外面的世界”连了起来。

“我们这个收费站自开通以来,车流量不断增加,这段时间更多,最多一天500辆左右,有湖北的,还有咱们郑州、漯河、驻马店等地的,基本上都是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京港澳高速鸡公山收费站站长王艳说。

下了高速,沿着新修的彩虹小路继续前行,只见两旁成片成片的紫云英向远处伸展,散布在花丛中的豫南风情民居典雅精致。何家冲村到了。

宽阔的停车场,早就被一辆又一辆大巴挤满了。当年,红二十五军在何家冲村的古银杏树下集结出发,开始长征。如今,那棵银杏树下,来自信阳高新区实验中学和平桥区第一小学育才校区的孩子们身穿“红军军装”,佩戴红领巾,昂首阔步地走来。

“最近来参观的人很多,今天上午就有上千人。”讲解员池小萍说。

“何家冲三面环山,一面临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也是红军长征四大出发地之一。我们以党性教育培训和党史教育培训为支点,推动红色旅游和绿色康养发展。”信阳市纪委监委派驻何家冲村第一书记陈严说,“特别是高速的开通,让何家冲村进入信阳市‘半小时经济圈’,去年游客达36万人次。”

大道通衢党旗红。现在,何家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红军路,将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银杏树、红军井、红军医院等红色遗存穿珠成链,前来参观的游客经过紫云英花海前的何家冲新时代讲习所,沿着红军路前行,就可以近距离感受当年那段令人动容的峥嵘岁月。

银杏树下,一排排古朴的民居在原有基础上,有的改成了民宿,有的变成了农家乐。按照“公司+农户”的模式,何家冲红途公司以红二十五军长征文化为主题,进行统一设计、统一改造、统一经营。

何家冲红色教育和红色旅游的兴起,催生了农特产业、田园农场、观光采摘等多种新业态。随着“中国农民丰收节”等一系列活动的开展,当地农特产品也“开”上高速公路,走进了千家万户。

如今,前来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乡亲们也乐呵呵地吃上了“红色旅游饭”,“一条丝带”加上“红色引擎”,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最美乐章。

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胡巨成李筱晗河南报业全媒体记者李子耀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一条丝带”点燃“红色引擎”-大河网

【半部电台起家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红色电波永不消逝】1931年5月的一天,红军无线电通信队队长王诤正在侦听电台。突然,一段对话引起了他的注意:“我们现驻富田,明晨出发。”“到哪里去?”“东固。”

原来这是国民党第二十八师正与吉安留守处联络,而东固此时正是红军驻地。王诤立即向总部首长报告。毛泽东、朱德据此下达命令,要求红军于拂晓前占领东固有利地形。次日6时,敌军果然进入红军的伏击圈。经一昼夜激战,红军大获全胜,接着一鼓作气粉碎了敌人的第二次“围剿”。

凭借在第一次反“围剿”战斗中缴获的那部只能收报、不能发报的无线电台,初出茅庐的无线电通信队为随后红军的反“围剿”斗争取得节节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红军还成立了无线电训练班,并发展壮大为中央军委无线电通信学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前身),王诤担任校长。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及通信教育事业的宏伟蓝图由此徐徐展开,一块块被敌人分割的根据地也被红色电波连接起来。

诞生于炮火硝烟之中,奋战在枪林弹雨之下,建校以来,学校师生始终与党和人民军队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长征期间,学校师生曾整编为红军通信团通信教导大队,代号“红星第三大队”,跟随党中央踏遍荆棘,并坚持在几十万敌人的围追堵截下、敌机轰炸的间歇中“边打边学、边走边学”。学员秦华礼回忆说,那时走在前面的学员背包上挂着小黑板,写上所学内容,师生、同学之间互相提问,背诵电码、练习英语对话。教员们随身带着教学用的蜂鸣器,边走边答疑解惑,“最后,我们在草地中间举行了毕业仪式,正式成为通信兵”。

跟随中央红军在瑞金、延安办学的,学校为抗日战场与解放战场输送了数千名通信干部,红色电波传遍大江南北的党组织和革命武装,为革命战争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

1955年5月,根据中央军委指示,怀抱着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伟大理想,学校老一辈师生义无反顾地来到西安,开启了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新征程。在时任通信兵部主任兼国防部五院副院长王诤的指示下,一场在学校科研史上有着重要意义的“五楼会战”在这里悄然打响。

1959年—1961年,在主楼五楼科学研究室,毕德显、陈太一、蔡希尧等一批优秀的雷达、通信、计算机、天线专家和骨干力量集聚于此,瞄准科技前沿及国防急需装备,开启了早期重大科研项目有组织攻关。每到夜晚,整个五楼灯火通明,至半夜不熄。他们成功研制出了以我国第一套流星余迹通信系统为代表的大量科研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诸多空白,连续创造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的多个第一。其间,学校更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电信工程学院,“西军电”之名自此蜚声海内外。1988年,学校正式更名为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五楼科研的澎湃热情是那时校园科技报国浪潮的一个缩影。在当时国内雷达专业“一穷二白”的情况下,青年教师保铮埋首研制气象雷达。由他牵头研制的微波气象雷达被证明在主要技术性能方面与国外同类产品旗鼓相当,被认定是中国自行设计并试制成功的第一部气象雷达,成为这位日后雷达界“裁判长”的科研起点。

“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努力,努力,完成光荣的任务。前线等着我们!”“巩固和平、建设国防,我们要担起这千斤的重荷……”3首不同历史阶段的校歌,深深唱出了一代代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师生自觉肩负使命建设祖国的万丈豪情。

半部电台起家,中央苏区诞生,长征路上办学,延安精神滋润,永不消逝的红色电波铸就了永恒的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精神,浸润滋养着这条红色根脉不断向前延伸。#教育#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对白银公交站点的一点建议。

今年来白银生活,经常乘坐公交5路,15路和l路车,深感有的站点设置不尽合理,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Ⅰ5路铝厂福利区站点建议不设为好,一是此站点上下人员非常少,又是大下坡,常常是公交车急刹车停车但又无人上下,二是此站距妇幼保健院站仅仅不到二百米,距离靖远师范站也是二百米左右。

二,5路車红军辽养基地站和育才学校站合并,把红军辽养基地站北移一百米,设在辽养基地大门北侧,这样距育才学校也很近了(不到百米)。现育才学校门口无站牌,而且在早中晚学生上下学期间,接送学生的车辆很多,几乎天天赌車,公交只能就近找地方停靠,非常不便。如果两站合一,即方便公交停站,也避免了因为公交停站而带来的赌車现象。

三,白银打造了一个很好的游乐基地银凤湖,但附近沒有公交站点,给人们去银凤湖游玩带来很多不便,建议一路车在银凤湖边设一站点,15路车延长一站,把终点站设在银凤湖。这样可以方便游客们去银凤湖游玩,提高银凤湖的效益。

作为国民党早期的骨干人物,在抗日战争中,王宗山代表杨虎城与红军经过秘密商议,共同签订了反蒋抗日的“汉中密约”,这份密约为日后国共的合作发挥了一定的功效。

王宗山出生于清末陕西的一个富商家庭,因舅舅是当时有名的大儒,于是自幼在舅舅身边学习的王宗山也有着扎实的国学功底。

在王宗山的成长过程中,他亲眼目睹了中国所受的屈辱,不仅在外被各大列强欺辱,在内还要被军阀剥削,因此王宗山小小年纪便决定投笔从戎,报考军校。

但后来因为眼睛近视,没有被军校录取,反而考到了北大的法学系。

五四运动时期,王宗山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和同学们一起策划了火烧赵家楼的事件,还险些被北洋政府所抓捕。

后来,王宗山便去了美国留学。

留学期间,王宗山被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深深吸引,便立志追随孙中山先生完成革命大业。

在旧金山的革命期刊上,经常能看到王宗山在宣传三民主义。

19,王宗山完成在美的学业后,成为了华文报纸《醒华日报》的编辑。

在任期间,他便撰写了不少革命文章,试图唤醒更多国民参加到革命运动中来。

有了这些经历,王宗山被孙中山邀请回国,逐渐成为了国民党的高层。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后,王宗山因为有着海外留学的经历,被委派负责军校的筹办事情。

王宗山接到命令后,便开始夜以继日地操劳,与王柏龄一同被称为黄埔军校的“文武二王”。

1932年,此时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已经破裂,共产党方面被迫开始长征。

当翻越秦岭进入到川北地带时,蒋介石下令四川各派军阀对红军进行围追堵截,试图清剿各方面脆弱的红四军。

当时杨虎城的兵力驻扎在西北防区,蒋介石认为红军方面会经过四川前往甘肃,于是将汉中防区交给了他的心腹胡宗南,试图换掉杨虎城的军队。

接到命令的杨虎城十分为难,不知如何是好,如果不服从命令,那自己部队番号都可能没了,但是要是听从蒋介石的命令,岂不是白白做了他手中的刀子。

在杨虎城左右为难时,他的参谋为他出了一条计策,建议杨虎城单方面去联络红军,约定双方互不侵犯。

杨虎城听完觉得很有道理,便派遣心腹杜斌丞、孙蔚如二人去与红军交谈。与红军特使取得共识后,双方便决定一起谈判。

谈判就设在了王宗山家中。

1933年6月1日,汉中古城王宗山的家中,双方举行了秘密谈判,会谈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当王宗山示意饭菜备好可以进餐时,国军方面代表害怕这场谈判最终走向无疾而终的局面,便催促双方进行最后的核定。

双方约定以巴山作为界限,国共双方互不侵犯,联共反蒋,共同抗日,史称汉中密约。

在签订完汉中密约后,王宗山与杨虎城紧密地站在了一条战线上,1936年,王宗山还参与了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1939年3月,当王宗山率领38军前往抗日前线时,因为被蒋介石记恨,军队的武器与补给都被克扣。

为了战争的大局考虑,王宗山又频繁前往重庆,与社会各界积极疏通关系,缓解38军经费紧张的问题。

1949年解放战争中,王宗山又跟随胡宗南撤离了西安,退到了汉中、四川一带。

最后,也跟随蒋介石逃到了台湾。

达到台湾后,王宗山再也不过问政事,慢慢就退出了政治舞台,成为了一名教书先生,在余下的时光里,专心办学育才。

王宗山晚年时,出版了多部著作,回忆了自己在北大、美国求学,在黄埔军校办教育以及抗日战争中的一些故事,当然也包括这次秘密签订的汉中条约,成为史学界的重要教材。

1977年,王宗山去世,享年80岁。

#王宗山##历史人物#

老街位于金川县城北侧的台地上,相对高差45米。老街是整个台地区域的总称,北靠龙家山,南邻大金川河,南北均为缓坡;老街东西长600余米,南北宽300米,历来为县署治地。1958年在八步里沟口新建新街后,县政府及机关单位陆续迁往新街,此处称为老街。

老街古称”阿尔古”,乾隆第二次平定金川时,金川土司的官寨勒乌围被火炮轰得一片狼籍,不便住守千余名的屯防官兵,乾隆又忌恨金川之名,于乾隆四十一年移兵阿尔古,废金川名,改设阿尔古厅。其间曾于葛尔丹斯、沙耳尼、下茹寨、甲咱等多处地方选址,并将各地的土以相同体积过称,唯阿尔古的土最重,视为含金最高,故厅治始设于此.乾隆四十四年,改厅为屯,置绥靖屯,屯治于此。

老街原有东、西、南石城门各一,有复兴街、中和街、半边街、育才巷、箭道子、石梯子等街巷多条。中心地在灯杆坝(栽有一灯杆,上置白鹤)是集会、贸易场所。整条街均用石板铺筑而成,陡的地方改作青石板梯步,共63级(现存57级),石板上均錾有防滑线条。沿街多为商行,木板铺面,一楼一底土木房屋,临街屋面为小青瓦的假老人头。无论旅馆、商店、餐馆、小吃、茶社应有尽有,尤其是评书、围鼓更为热闹。

老街,官兵民杂居,却没有一户是金川土生土长的,不是从军征战,就是移民农垦,或者是经商,久居而繁衍生息,均被称为“过客”,祖籍主要是陕西、山西、湖南、湖北、云南、贵州及四川省各县。故祠庙会馆繁多,如城隍庙、衙神庙、观音阁、玉皇阁、山王庙、黑神庙、离明寺、清真寺、湖广馆(又称禹王宫)、陕西馆、贵州馆(又称黔南宫)、天主教堂等,形成了特有的老街文化区。

红军长征时期,老街成为川西北赤区革命武装斗争的指挥中心和大后方,这里有中共大金(金川)省委、中华苏维埃西北联邦政府、格勒得沙共和国中央革命政府、回民独立连以及国家药店、红军医院、红军军械被服厂、炸弹厂等。国民党反动派曾派飞机轰炸,投下两枚炸弹,一枚在城隍庙下面的田里爆炸,一枚落在陕西馆的夹墙上,被红军兵工拆卸后,改制成了“地瓜弹”。1936年7月,红军北上撤离金川,此间因战因病仅在老街死亡的红军指战员达352名,1952年县人民政府将遗骨集中安葬,在老街金家坡建红军烈士墓(1981年迁入沐林烈士陵园)。

现在的老街,有环城公路从新街直通老街,另有西门巷、水打坝、文化路、东门口等步行路连接老街与新街。老街街面大体还能保持旧貌,尤其是石梯子一段,依然古风尚存,大有重庆山城小巷的韵味,重建的金川清真寺即在石梯子的尽头。石梯子起始处,便是木结构穿斗架瓦顶三迭檐的洪桥,长6米,宽3.5米,护栏高1.3米.历经百年风雨,数十次山洪,几次维修,至今巍然如初。民国年间,因邻近的胡姓老妇寿高九十七,县衙在此桥进口方向的迭檐上题“大金人瑞”金匾一道,一时间,泉水凼成为长寿之水,更有何首乌数次出现之传.城隍庙仅存的一棵参天古柏,成了历史的见证.若到东门口凭栏眺望,垂直笔立的山脚下,便是漭漭大金川。古寨勒乌围即在河的对岸,远处山边是古战场万里城和军马饲养地马厂坪,瞰看整个县城,尽收眼底。

毛主席的《沁园春.雪》

1936年2月7日,毛泽东在陕北清涧县袁家沟高家洼塬,面对黄河上下银装素裹的大好河山,回顾中华民族灿烂悠久的文明史,不禁豪情满怀,写下了壮丽诗篇《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945年8月,毛泽东飞赴重庆和谈,他把《沁园春·雪》带往重庆,抄赠给友人。词作在山城流传,轰动一时。很多人慨叹:毛泽东不仅能带兵打仗,还会舞文弄墨、吟诗赋词。毛泽东的文采令无数人倾倒折服。

毛泽东创作沁园春雪的地方,袁家沟位于榆林市清涧县高杰村镇袁家沟村。

1936年2月5日,毛泽东率领红军抗日先锋东征军从延长来到袁家沟村,东征红军总部机关随后也到达这里。毛泽东住在白育才家的窑洞里,亲自部署并指挥了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先锋军东渡黄河天险。

1936年2月5日,当晚下了一场瑞雪。

1936年2月7日,毛泽东率部从袁家沟动身,来到黄河岸边的高家洼塬上察看地形,运筹东渡黄河的线路。毛泽东站在高家洼塬上极目远眺,触景生情,回到袁家沟所住的窑洞里,挥毫泼墨,一气呵成了雄视千古、气壮山河的伟大诗篇《沁园春·雪》。

毛泽东热情歌颂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评判了中国历史上的所谓英雄豪杰,庄严宣布了无产阶级和工农大众是历史的主人,豪迈地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建立新中国的雄心壮志。

陕西省清涧县高杰村乡袁家沟村,享有“省委书记村”的美称。新中国成立之后,袁家沟村出了四位白姓中共省委书记,山东省委第一书记白如冰,江西省委第一书记白栋材,福建省委书记白治民,这三位省委书记都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跟随刘志丹,谢孑长参加革命的成长起来的干部。还有一位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任过延安市委书记,青海省委书记,云南省委书记的白恩培,因为贪污腐败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使袁家沟这个著名的省委书记村蒙上了阴影。

原云南省委书记白恩培倒下了,他却玷污了这个村从没有因干部贪腐受到处罚的荣誉。

高家洼塬现在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高家洼塬:位于高家洼村,是《沁园春·雪》的诞生地。

1936年2月7日,毛泽东在高家洼塬上,看见静卧在自己脚下的黄河被冰雪所封,四周连绵起伏的群山一片苍茫,长城内外的皑皑白雪覆盖着群山起伏的黄土高原大地。地势开阔,在漫夭飞舞的雪花中,看祖国的江山如此多娇,颇有一览众山小的感动。

毛泽东脚踏黄土高原,居高临下,心中涌现出无限感慨,他浮想联翩,诗情澎湃,瞬间,一首千古绝唱在胸中油然而生,返回袁家沟村后,一气呵成了沁园春.雪这首伟大的诗篇。

如今,一块《沁园春·雪》词碑在苍翠古柏的掩映下,显得那样庄严肃穆,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当年那段辉煌的历史。

伫立在高家洼塬上,既可放眼欣赏晋陕大峡谷之险峻、又可欣赏黄土高原之雄浑,还可以领略到毛泽东雄中自有百万兵,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

“诗言志”是毛泽东说的。他的诗词大气磅礴,万丈豪情。如果说四渡赤水是他军事的得意之作,那么《沁园春 雪》一定是他诗词上的神来之笔。

能触发毛泽东灵感,让他写下千古奇篇陕北清涧县的袁家沟村,一定是一个奇特的地方。袁家沟,位于清涧县城东60多公里的高杰村北10多公里处,山大沟深,它的东面10多公里

全村群山环抱、沟壑纵横,一道南北走向的山梁横卧村中,把村子分成南北走向的两条沟,有风水先生说这是一条龙山。在两沟离沟口不远的相对应位置,各流出一股清泉,有人说这是龙的两个眼睛。全村人都饮用这两股泉水,两条小溪一年四季从不枯竭,村民叫它“常流水”。“袁家沟,沟对沟,两条小溪当沟流,四百人口住两头”。

1936年2月5日,农历正日13,毛泽东翻山越岭,从川口过无定河,行程三十多公里,于下午到达袁家沟。毛泽东在袁家沟住在村民白育才家的窑洞里,他在袁家沟共住了18天,毛泽东此行是为了指挥红军抗日先锋队强渡黄河,取道山西,开赴抗日前线。他到达的当晚下了一场大雪。第二天毛泽东等踏着积雪,来到毗邻黄河的高家洼察看地形,站在白雪覆盖的黄土高原,极目远望,一片苍茫。毛泽东的诗兴油然而生,回到窑洞后那首傲视千古,气壮山河名词诞生了。他填词用过的小方桌,现在仍摆放在他居住过的窑洞里。

.还有让袁家沟人自豪是一个不到四百口人的小山村出了五位省委书记,八位付省部级,二十八位厅级(地师级),一百多位县处级干部,而且一姓同族,这不但在陕西即使在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省委书记分别是原山东省委书记白如冰,河北省委原书记白克明,江西省委原书记白栋材,福建省委原书记白治民(后调中组部付部长),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己落马,判无期不得保释)。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