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智取威虎山》太精彩 近代史上真有杨子荣这个传奇人物吗?

《智取威虎山》太精彩 近代史上真有杨子荣这个传奇人物吗?

时间:2022-12-01 00:43:22

相关推荐

《智取威虎山》太精彩 近代史上真有杨子荣这个传奇人物吗?

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比起各个版本的《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影视剧里,那位威风八面的“侦察英雄杨子荣”来,真实的杨子荣,乍一看样貌十分普通。

而他的身世,更是那个时代,多少战士入伍前的苦难缩影:杨子荣,原名杨宗贵,19生,山东牟平县嵎峡河村人。他曾从13岁起离家闯关东,做过船工也当过矿工,见惯了三教九流更受尽了欺凌,还曾因为带领劳工反抗日本工头,不得已跑回山东老家避祸。随着1945年,八路军解放了牟平,刚刚结婚的他也毅然从军,并把名字改为“杨子荣”,随后跟随部队,进入东北战场。

为什么要改名呢?因为当时的解放区并不太平,与国民党部队犬牙交错,八路军战士的家属,有时更处于敌人死亡威胁下。所以“怕报了真名,家属受牵连”。

比起影视剧里,杨子荣“打虎上山”的强大身手来,真实的杨子荣,却在人民军队里从炊事兵做起。那时二十八岁的他,烧得一手好饭,越是枪林弹雨的危急时刻,他越能保证把饭送到。而且还是个自来熟,部队所过之处,每次遇上陌生村民,他都能乐呵呵跟人聊成一片,没多久就把人家“聊”得参了军,进入东北没多久,就成了团里的“扩军模范”。

老戏骨张涵予主演的《智取威虎山》里,杨子荣乐呵呵边唱戏边给战士们烧饭的有趣桥段,应该就是取材于这段历史。

而当时东北剿匪严峻的形势,却让这位“扩军模范”,担起了更重要责任:此时的东北,几乎是遍地土匪的人间地狱,大小匪帮总数有十多万人,单是国民党收编的土匪,就有158个“师长”,33个正副司令,东北境内一百五十多个县,一百个以上都被土匪控制。大小匪帮画地为牢,处处都是陷阱,特别是长白山脉和大小兴安岭地区,土匪们占据险要地形,大部队根本无法进剿,许多在关内打惯了鬼子的部队,进来了就眼睛一抹黑。

如此严峻形势下,杨子荣却显出了英雄本色:性情豁达的他,原本就在东北生活了十多年,熟悉当地的各个江湖规矩,更熟悉东北山地的一草一木,誓言“打出一个共产主义来”的他,就这样多次担起侦察重任,成了部队剿匪的“眼睛”。

杨子荣的本事有多强?先说几个最简单的,一是黑话说的熟练,东北当时土匪纵横,是个土匪就说“黑话”,听着是中国话,却比英语还难懂,比如“来个草卷儿”是指抽烟,“草干连水”是说喝水。而且一家一种黑话,不留神就说错。可杨子荣却毫无违和,需要说黑话时,全程无缝切换。就凭这本事,他多次在森林里用“黑话”与土匪周旋,帮助部队转危为安,顺便还抓了“舌头”(俘虏)。

而他的个人身手也是了得,最牛的还不是京剧戏台上“一枪打灭两盏灯”,而是爬树。东北深山密林,就算老猎手也容易迷路,可杨子荣每次都能爬上树顶找路,还能“从这棵走到那棵”,一次次给部队探出路来。

至于深入虎穴,化妆侦察敌情,锁定土匪位置等行动,那更是当时身为侦察排长的杨子荣,如家常便饭一般的“常规表现”。比如《林海雪原》里“活捉许大马棒”之战,真实的战斗过程更惊心动魄,当我军准备奇袭盘踞亚布力山的“许大马棒”时,许大马棒的兵力却增加了一倍,幸亏杨子荣冒险进入匪军的村子,才准确捕捉到新情报,最终叫这股顽匪,连同国民党的“特派员”,在猝不及防间被我军“一勺烩”。

而《林海雪原》《智取威虎山》等影视作品忽略掉的“林口县之战”,更见证了杨子荣的大智大勇。当时400多匪军残部经过我军打击后,逃窜到杏树村里。这群土匪当时携带着重机枪等武器,还挟持了村子里的妇女儿童做人质顽抗。听着村里孩子们的哭声,杨子荣愤然挥着白毛巾冲进村里,迎着土匪的枪口耐心劝说,硬是凭着强大的口才,说得这股土匪们心悦诚服,乖乖扔下枪械投降。全村老少的命,就这么救下来了。

当然他最传奇的,还是1947年2月6日,那“智取威虎山”的神奇表现。但这一仗的真实过程是,“座山雕”张乐山当时已是强弩之末,化妆成土匪进山“投奔”的杨子荣,先巧妙取得了“座山雕”信任,然后动员“座山雕”离开老窝,去吉林投奔国民党。就这样,“座山雕”匪帮二十五人,就被杨子荣牵着鼻子走,乖乖跑进了海林北面蛤蟆塘附近的我军包围圈,二十五人外加六条枪,全被我军抓个正着。

虽说,比起《智取威虎山》里那拥有“八大金刚”和数千喽啰的“座山雕”,真实的“座山雕”寒酸得多,但看懂这全过程就明白,杨子荣的这整个任务,凶险程度毫不亚于电影,几乎每一秒都在和死神赛跑。而他在接受任务前的原话,更彰显了这位多次出生入死的英雄,豁达淳朴的禀性:“不下水,一辈子也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也不会撑船。党培养我这么长时间,我一定能克服万难,战胜座山雕。”

这样的杨子荣,比起影视剧里的超级英雄,却是真实可爱。

让人痛惜的是,就是在活捉座山雕十七天后,即1947年2月23日,在海林县北部梨树沟追击土匪的战斗里,杨子荣被一个叫孟同春的土匪偷袭打中,倒在了我军牡丹江剿匪的最后一场战役里,年仅三十岁。他的追悼会上,百名牡丹江军分区干部轮流为他抬棺,数千群众自发为他送行……

更让人心酸的是,由于当时杨子荣参军时用的是“化名”,在他牺牲之后,部队竟一度连他的家人都找不到。他牟平老家的亲人们,也一度认为杨子荣“失踪”了。建国后,杨子荣的家属收到了“失踪军人通知书”,从此以“失踪军人家属”的身份享受烈士待遇。当《智取威虎山》传遍全国时,多年以泪洗面的杨子荣母亲宋学芝也念叨过:那孩子不会就是我们家宗贵吧……

直到多年以后,在杨子荣生前战友们的奔走下,杨子荣的家人才终于被找到,杨子荣的身世也得以查清。在杨子荣的家乡牟平县,也建成了“杨子荣广场”,表达对这位英雄的纪念。

他的大智大勇,他的壮烈捐躯,乃至身后亲人们日复一日的怀念等待,又何尝不是那个革命年代里,多少以身许国的战士们的写照。如果说今日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负重前行,那么白山黑水间,杨子荣坚硬的身躯,就是其中一位。

参考资料:崔永元《寻找英雄》、 李明计《英雄家乡在何方:杨子荣身后记事》、 申永和《寥寥遗物说子荣》、 温野《侦察英雄杨子荣》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