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意在笔先 意在笔下 意在笔外——浅谈立意(写作漫谈之八)

意在笔先 意在笔下 意在笔外——浅谈立意(写作漫谈之八)

时间:2020-12-05 05:32:49

相关推荐

意在笔先 意在笔下 意在笔外——浅谈立意(写作漫谈之八)

一般来说,“立意”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老师上课都要讲的“主题思想”,这篇作文究竟想表达什么呀?这个“什么”就是立意;第二层意思,可以把“立意”这个词当动宾结构来理解,即“确立主题思想”。我们在审题的时候,首先要做的是第一层含义的工作,得先想好表达什么,做到“意在笔先”。

为什么说“意在笔先”呢?

明清之际有个大文人叫王夫之,他与顾炎武、黄宗羲并称明清之际三大思想家。且慢!文人就文人,怎么就成了思想家了呢?须知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提倡“文以载道”,文章写着写着,想法就多了,这就很危险,很容易被焚被坑——扯远了。王夫子写过一本《姜斋诗话》,里面有这么一句话:“无论诗歌及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打仗没有统帅统一指挥,士兵们各打各的,就成了乌合之众,这仗也就不必打了,必输无疑。写文章也是如此,立意就是文章的统帅,士兵就是材料,没想好立意就动笔,就容易写到哪儿是哪儿,文不对题,辞不达意,最后稀里哗啦。

古代大文学家对文章立意都很重视。《庄子•天道》篇:“语之所贵者,意也。”唐朝大诗人杜牧说:“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清朝大文人袁枚说:“意似主人,辞如奴婢,奴强主弱,呼之不至。”曹雪芹在《红楼梦》第48回里借黛玉的嘴巴说:“词句究竟末事,第一是立意为紧。”还有很多,不一一列举。

可见立意之重要。审题之后,动笔之前,必先立意。

前面说了,立意就是“主题思想”,是文章要表达的——孩子们打断我的话抢着说,就是正能量!我惊讶地问:谁教你的?教你的那个老师分得清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吗?直接把主题思想或立意解释成“正能量”,可见我们的语文课是多么地担心孩子们写不出“正能量”来啊。其实也不怪老师,那该怪谁呢?我也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在这么教。

到百度上搜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看看评论家们是怎么理解这篇文章的立意的:“《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政治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

恕我情商低,我把《荷塘月色》通篇读下来,“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是看出来了,但愣没读出“苦难中徘徊前进”的感觉来。文章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难道不可能是朱自清跟太太闹了点小意见吗?心里不爽,出门到荷塘走一走,这一走,欣赏到荷塘醉人的月色,爽了,回家,“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朱自清到底想表达什么,得问他自己,咱们不能随便说。评论家们挖空心思地用自己所处年代的需要去理解甚至曲解多少年前的作品的立意,成了习惯,就很容易形成焚啊坑啊狱啊的氛围。一句“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死了多少人。

——又扯远了。

立意,就是文章所想表达的思想、道理、情感、趣味……过分强调“正能量”,孩子们写作文就很容易“假大空”。实际上,“文以载道”,晓义明理,比如贾谊《过秦论》杜牧《阿房宫赋》等,当然是好的;情之所至,表达倾诉,也是文学的主要功能,如朱自清的《背影》、龙应台的《目送》;趣味小品,亦成文章,比如梁实秋的《雅舍小品》,篇篇幽默精绝。只要是想表达的那个啥,就是立意。

提倡向上的、健康的立意,反对消极、病态的立意,当然是正确的,但前提是得让孩子们明白什么是向上的、健康的,什么是消极的、病态的,而不要做一些似是而非的违背常识的理论灌输。

刚才讲了“立意”的第一层含义(什么是立意?),现在讲第二层含义,“确立主题思想”。如何确立主题思想?当然首先跟审题有关,不同的题目会导致确立不同的立意。我们在审题专题里讲过,审题要准确,要理解题目的指向,从而提炼出立意来。可是这么说还是大而无当,说不到点子上。不如举例。

还是这道题《那一刻,我长大了》,如果变成《那一刻,我学会了不再撒谎》,那么立意就很明显了,可是出题者可不会让你这么轻松,题目出得都很宽泛。怎么办?当然应该从“长大了”三字中去想象和提炼,比如除了我明白了“不撒谎是多么重要”外,还能想到“同情心是多么重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勇于承担责任”、“孝顺孝顺重点在顺”……等等各种立意,只要因为一件事情而明白了这类道理,都符合“长大了”这三字的内涵。

但是,这么多立意,究竟该选择哪一个呢?换句话说,确立所想表达之意除了要符合审题外,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要鲜明。

写文章没主题肯定不行,可是主题太多太杂也不行。简单地说,一篇作文就写一个主题表达一种立意,就是鲜明。否则,就容易让读者不明白你到底想表达什么。再以“审题专题”中提到的《那一刻,我长大了》为例,看到“爸爸”面对乞丐所做出的和“我”不同的举动,“我”认识到“爸爸”是在教育我,让我意识到“同情心”是多么可贵,我因此而“长大了”——这个立意就很鲜明。如果再把其他感受描写出来,比如:“我”同时还想到“爸爸”年纪大了弯腰帮助乞丐不方便,“我”应该代替“爸爸”去帮助乞丐,这是体现孝心的立意;“我”还想到乞丐有损市容,所以有礼貌地请乞丐不要站在街口,这是“维护市容人人有责”的立意;“我”还觉得社会不公贫富悬殊两极分化,这是体现社会阴暗面的立意……如此种种,都符合我明白了某种道理而“长大了”的题目含义。但,如果都写出来,即便你不怕累着,我们读着也累啊,把阅卷老师读烦了,不给你扣个十分八分的你来找我。记住,一篇作文写一个立意,足矣。

立意还要正确,即我们常说的要体现“正能量”。上文说过,要向上健康,不要消极病态。但是,我以为,凡是符合人性的“真善美”才是真正的“真善美”。比如我们写亲情,回忆离世的祖辈,哀伤的情绪算不算消极的情绪?但正是这种浸透了哀伤之情的回忆的叙述最能打动人,最能写出一篇真情实意的好文章来。千万不要因为要写“正能量”而“假大空”,否则一样要被扣分的。因为写“正能量”而被扣分,多冤枉啊。

立意要尽量深刻。此处的“深刻”和“正确”、“正能量”没关系,而是指能否从素材中挖掘出深意来。鲁迅有两篇散文《我的兄弟》和《风筝》,写的是他和弟弟之间的同一件事:我不喜欢放风筝,弟弟却特别喜欢放风筝,我不允许弟弟放风筝,觉得这是玩物丧志的一种表现,甚至还把弟弟的风筝给踩烂了。前文表达的主题是我对弟弟的愧疚之情,后文则还有对扼制儿童天性的传统教育方式的批判。显然,同样一件事,后一个立意就要深刻得多。再拿《那一刻,我长大了》路遇乞丐一事举例,如果事后发现那乞丐是假装的,“我”对人性又有了深一层的认识,这种符合“长大了”三字的立意大概就比前面提到的各种立意都深刻了。

因为深刻,自然与众不同,自然能让读者对你青眼有加:嗯,这篇不错,这个小作者思想比较成熟,超出了同龄人,是个可造之材!加分!

最后,立意要新颖。

我一直跟孩子们说,写作文要标新立异。很多人认为标新立异是贬义词,这是非常错误的,至少在写作文上不求新求变,是写不出好文章来的。后来我改了一种说法:与众不同,大家接受了认可了。其实一个意思。鉴于孩子们自小接受的就是模式化的、限制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刷题式教育,所以更要选择力度大一点的词。

标新立异,先从立意开始。同样一件素材,大家想到的立意可能都差不多,但是换一个角度,也许就与众不同了。孩子们大概都听过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老师整天让达芬奇画鸡蛋,画了成百上千幅鸡蛋,他烦了。老师就对他说。“画鸡蛋,虽然简单,但天下没有一模一样的两个鸡蛋,即便是同一个鸡蛋,观察角度不同光线不同,看到的鸡蛋也不一样,要画好鸡蛋,就要认真地观察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画它,学好画鸡蛋,这是熟悉绘画手法和笔法的基本功”。达芬奇听了老师的话,很受启发。很多孩子都看懂了,练基本功不能怕烦怕苦怕累。可是,还可以从一个更新的角度来看这个故事:即便同一个鸡蛋,只要变换一下角度,看到的鸡蛋就不一样了。立意也是如此,同样的素材,要找与众不同的角度,体现与众不同的立意。

追求新的观念、新的见解、新的思考角度,给读者新的思想启迪,这就是立意要新颖的内涵。

“下课!”

“不对啊,还没讲完呢!”孩子们急了,“你前面说过的,意在笔先、意在笔下、意在笔外,就讲了一个‘意在笔先’,后面两个呢?”

宝爸很不情愿地坐了下来,幽幽地说:“你们这是逼我拖堂啊。”

“谁让你前面扯那么远的嘛!”孩子们起哄。

“好啊,那以后不扯那么远了。”我说。

“那可不行!扯!接着扯!”

意在笔下!很简单,立意一旦确立,就要落笔写了,这时就要考虑如何保证所反映的立意不跑偏。这个问题就大了,选择素材、语言风格、结构安排、布局构思……都要符合充分体现立意的目的。这支笔可不能瞎写,得处处紧扣立意,还得妙笔生花,最好像神笔马良的那枝笔一样,大笔一挥,立意尽显。这里牵涉到的问题很多,我们以后分几个专题讲。

“下课!”

“不行,还有意在笔外呢?”

“你们连意在笔先都做不到,还想听什么意在笔外?”

沉默ing。

“知道怎么做到意在笔先吗?怎么做到鲜明?怎么做到正确?怎么做到深刻?怎么做到新颖?知道你们为什么做不到吗?不读书不看报,不看画展不拍照,整天看手机打游戏,花钱当粉丝追明星,三观不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六亲不认,七歪八倒,十个里面九个一写作文就犯困,还有一个已睡着……”

面面相觑ing 。

“宝爸,你说得这么过瘾,干脆就多说几句吧?”

“那可就真得扯远了?”

“扯!接着扯!”

那就扯一个真实的故事吧。宝爸给孩子们讲韵文,其中有一句“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请孩子们用笔画下来。大部分孩子都很认真,把月、山、寺、溪、亭都画出来了,而且画得都很精细,比如画寺庙,不仅画门窗台基飞檐琉璃瓦,甚至还把寺后的旗杆经幡都画出来,让我想起孙猴子的尾巴。只有一个孩子,也就是宝爸在《月明山寺远,风细水亭虚》一文中曾经提到过的那个孩子,他画寺庙,只在山腰上寥寥几笔画出一角屋檐,檐下吊着一只风铃,微微斜着。只有他把诗句中的“风”画出来了,而且还带着叮叮咚咚的铃声,让这月下山中,水畔亭前,越发地显得寂静和安闲。

我给他的评语是,风把意境吹得既高且远了。

这幅画用笔寥寥,极其简练,观者得稍作思考,仔细咀嚼,方能体会深意。相反,其他孩子画得那么直白清晰,观者便嚼之无味了。

立意要高远,往往需要含蓄。国画中有留白一说,富有想象空间,意在画外。艺术是相通的,写作也一样,“言有尽而意无穷”,尤其在文章结尾处,少直白议论,多含蓄克制,让读者去品味文章所表达的立意,越品越有味道,那就是“意在笔外”,意味深长了。

“下课喽!”

书房里只剩下宝爸独自一人,点上一根香,看那飘然而上的青烟,进入既高且远的意境中去了。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