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父母们 不要让无话可说成为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绊脚石

父母们 不要让无话可说成为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绊脚石

时间:2024-04-06 06:15:53

相关推荐

父母们 不要让无话可说成为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绊脚石

本文为作者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请回答1988》这部剧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讲的是韩国首尔80年代双门洞五个邻居之间的日常,主要是五个高中的孩子,其中“娃娃鱼”柳东龙是几个孩子中我最喜欢的一个,他活泼开朗,善于交际,积极地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可是这么一个外向的大男孩,在面对学习教导主任的父亲和保险高级代表的母亲的时候,其实内心有无数说不出的话,可每次都看着空荡荡的屋子和桌子上的零花钱,黯然的以沉默收尾。

我记得印象最深的一次,是第二天生日,他在几个小伙伴面前兴高采烈地炫耀着,“明天妈妈会给我做海带汤,我妈妈的海带汤做的最好吃。”可第二天面对的依然是忙于工作而早早出门的父母,东龙还是一个人沉默的拿起了桌上的零花钱,独自去上学。

父亲是典型的严父,母亲工作忙几乎每天都和东龙碰不到面,为此东龙尝试过用离家出走这样激烈的手段引起父母的注意,可等他被其他几个孩子劝回来后,发现父母根本没有注意到自己曾经离家出走过。所以外向的东龙,一旦回到家里,就变得很沉默,和父亲无话可说,和母亲说不上话。

随着孩子们的年龄的增长,我们或许会发现,曾经与我们无话不谈的孩子,突然之间,就变成了“吃了么?”“吃了。”然后各自做自己的事情,不知不觉的,我们和孩子变成了这个城市里“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与父母为什么越来越无话可说?

1.是无话可说还是不会说话?

各位家长,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家有没有下面类似的小场景发生过:

场景1 :

“妈妈,你听我说,今天学校里。。。”

“老师布置作业了么?”

“布置了,不是,妈妈今天我们学校。。。”

“赶紧去写作业,写好了再说”

场景2:

“茶几上的花瓶谁打碎的,是不是你”

“爸爸,不是我。。。”

“不是你还有谁,这种事除了你没有旁人了”

“真的不是我!!!”

在上面的两个场景里,爸爸妈妈都将孩子与自己沟通的欲望扼杀在摇篮里。我相信父母都是爱孩子的,而孩子们在情感上对父母有一种本能的依赖和信任关系,好好说话则是我们和孩子和孩子沟通的一个有效手段,孩子通过语言向我们传递自己的需求。

对于孩子的需求,著名的马斯洛的5个层次需求理论被人所熟知:

①生理需求层次: 包括食物,水,睡眠和性在内的基础的需求②安全需求层次:周围环境安全、保险③社交需求层次: 爱的需求;与他人友谊的需求;希望付出爱并希望在社会中有贡献④尊重需求层次: 希望别人注意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并意识到在世界上的价值.自我实现需求层次: 一种人们以他们独特的方式意识到他们最高潜能并充分发挥自己潜能的状态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1、2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他们就会渴望更高层次的需求。当他们学会说话后,语言恰恰是他们跟我们沟通最直接的方式,他们期望被我们喜爱、尊重和认可,而我们一次次的漠视他们的这种需求,亲手关上了孩子的心门。

2.忽视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作为或者盲目的给他们做决定

不管孩子们是满怀期待或是满怀忐忑的来找我们时,经验主义总是告诉我们,孩子又惹事了,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只看到眼前孩子所带来的“事”,而没有看到事件背后的孩子,没有看到他们期待被我们了解的内心。

龙应台在《亲爱的安德烈》里有这么一段话“多少父母和儿女共处一室却无话可谈,他们深爱着彼此却互不相识,他们向往接触却找不到桥梁,渴望表达却没有语言。”

身为父母,找不到桥梁无非两种情况:

1.该做的没有做

有些家长们本身没有交流意识,他们自己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更不要说去倾听孩子的内心了,因为他们觉得这并不重要,就跟某个物件坏了需要维修,要做的只是修好这个物件,至于物件有什么感受完全不在他们的考虑范围。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这是不容忽视的。

2.不该做的都做了

很多家长误解了交流的含义,他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主义”,轻易地对孩子进行批判和指责,强行帮助孩子做决定,不考虑孩子内心的想法。试想一下,孩子毫无保留地将内心展示给我们看,是为了得到我们的理解和接纳,可换来的永远是父母的指责和批判,我们是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亲近的人,但孩子们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被我们认可,还不如把自己的内心包裹起来,防止受到伤害。

那么家长应该怎么保持和孩子正常的沟通交流呢?

1.放下姿态,与孩子平等交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我们和孩子也是,孩子也需要得到最基本的尊重,而作为父母,我们往往会忽视这一点,最常见的表现就是无视孩子的意见,因为我们觉得孩子小,想法不成熟,没有采纳的可取性,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就是:一边做事一边听孩子诉说,这与放下手中的事情,蹲下来保持与孩子目光的平视,安静的听完孩子的表述,形成鲜明的对比。认真的倾听,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尊重,你的敷衍与真诚,孩子们很容易的就会感知到。

2.认可和接纳,与孩子一起分享感受

共情(EMPATHY),指的是一种能深入他人主观世界,了解其感受的能力。在与他人交流时,能进入到对方的精神境界,感受到对方的内心世界,能将心比心的对方,体验对方的感受,并对对方的感情作出恰当的反应。

其实当孩子刚开始愿意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并不知道怎么回应孩子,这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文字,比如“哦”、“嗯”、“原来是这样啊”来和孩子进行共情,我们可以在孩子表述的过程中,尝试着了解孩子的感受,随之整理自己的思路,回应他们的感受,从而找到解决的方法,他们才能感受到我们尊重,这也是共情的力量。

3.学着等待,让孩子把话说完

孩子在和我们沟通的时候,我们不要急于打断孩子,给孩子把话说完的机会。很多时候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孩子说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孩子们的想法也相对不具参考性,但我们也要认真地听完。如果孩子的想法没有什么问题,对孩子的意见予以肯定和采纳,这是对于孩子来说最大的鼓励;如果孩子说的有问题,我们也需要指导他们找到正确的解决办法。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曾说,当孩子感受到被爱被信任,奇迹不久就会出现在你眼前,就像从苹果树上采摘果实需要方法一样,打开孩子心灵之窗也需要父母的灵性与耐心。

不要让无话可说成为我们和孩子沟通交流的绊脚石,无话不谈,才是达到有效沟通最佳的途径,也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最有效的方法。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