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长平之战 赵国的战败是必然 还是意外?

长平之战 赵国的战败是必然 还是意外?

时间:2024-03-27 12:59:19

相关推荐

长平之战 赵国的战败是必然 还是意外?

战国时期的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没有力量对抗强秦,但这场战争为何会失败呢?秦赵两国军事实力并没有太大悬殊,赵国又有名将廉颇镇守边关,为何秦国仍能有机可乘?最终秦国坑杀赵国45万士兵,这样铩羽而归的惨败结局未免让我们心生疑窦,为何赵国在原本有优势的情况下被翻盘呢?下面我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长平之战赵国最终失利的原因。

一、战争背景不容忽视

首先是战争背景,长平之战发生前,秦国的着名宰相范雎就已经为秦国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军事方略,把主要攻击的对象集中于韩赵魏三个接壤并且临近的国家。对待远方的齐国秦国,则采用外交上的手段进行拉拢,确保秦国在对邻居进行打压的同时不受到强大齐国的干扰。秦国的军事方略进展顺利,不仅仅在垂沙之战中打败了南面的楚国,并且战胜了韩国魏国,可谓是兵锋正盛。

赵国也毫不逊色,公元前306年赵国的新兴国王赵武灵王对国家进行大刀阔斧的军事改革,以胡服骑射的方式为赵国建立了骑兵部队。使得赵国军事实力大增,并且在对外战争中取得优势。

二.战争初期端倪

公元前260年,秦国名将王龁发动了向常平地区赵国军队的军事进攻,赵国名将廉颇作为军事主官出面迎战,战争初期双方互有伤亡,直到六月份秦国军队占领了赵国的两座城池使得赵国失去初期的优势。

廉颇痛定思痛之后,决定在赵国常平地区修筑城墙,命令前线部队大兴土木,并且依靠城市防御积极防守,这样以守为近的军事政策,使得秦国无法获得优势。

战争进入长久相持阶段之后,赵国犯下了第1个错误。赵孝成王拒绝了谋士虞卿的方略,他放弃了和秦国决战的机会,派遣使者到秦国去求和。但这一去恰恰中了秦国的计谋,秦国放长线钓大鱼,一方面厉兵秣马做足军事部署。另一方面,非常礼遇的对待赵国的使臣,并且散播舆论告知东方其他各国,秦赵两国已经达成协议,军事争端也就此被化解。这样做恰恰使得东方的楚国韩国等国家放松了警惕,更不会派兵救援赵国,由此赵国便陷入了孤立无援的境地。

三.换掉廉颇,令人捶胸顿足

赵国犯下的第2个错误便是换掉了廉颇,秦国一边做足军事准备,一边采用反间计的方式散布社会舆论。谎称赵国名将赵括才是长平之战决胜的关键,廉颇不足以堪当大任,这样的舆论压力不断增加,赵孝成王更是信以为真,决定换下廉颇换上赵括。

在事情发生的过程中,蔺相如和赵括的生母多次上书表示反对赵括去前线接任军事主官,因为他们认为赵括徒有其表,纸上谈兵没有任何军事经验,所以不能堪当大任。但赵孝成王还是毅然换掉了廉颇这正中秦国下怀。

廉颇被替换后,秦国极为谨慎的秘密启用了武安君白起,令他代替王龁作为常平之战的主将。赵括上任之后,完全推翻了廉颇的军事方略,转守为攻,积极的出面迎战,白起用诈降的方式骗取赵括大规模出兵,又趁其不备将赵国的军队进行分割,同时切断赵国的后勤补给路线,将赵国迎战的部队团团围住。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秦昭王积极配合白起的军事行动,将常平附近河内郡地区的所有青壮年全部发配到战场,充当战备资源,用人数的优势来截断其他诸侯对赵国的救援。最终,赵国弹尽粮绝前线主力部队被全部剿灭,白起杀掉近50万赵国士兵,大获全胜。

四.综述战争过程,赵国失利令人扼腕

这便是常平之战赵国真正失败的原因。从选择议和,换掉廉颇,到最后赵括贸然出兵,一系列的错误使得赵国将本已积累的优势全部挥霍殆尽。廉颇的防守方略恰到好处,赵国距常平相对较近,在后勤补给方面有较大优势,如果长期对峙,定能对秦国造成较大的消耗,从而便可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因为统治者的无能,赵国没有把握住优势,最终铩羽而归。

由此可见,国家最高统治者在危难时期必须给予前线将军足够的信任,同时要广开言路,听取手下谋士的建议,不可一意孤行,统治者应该在战争中发挥高屋建瓴的作用,给予前线将官应有的支持,而不是轻易的听信敌人的反间计谋。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