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很经典!中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与答题具体指导

很经典!中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与答题具体指导

时间:2021-06-26 09:28:21

相关推荐

很经典!中小学记叙文阅读知识点归纳与答题具体指导

一、考点说明

1. 整体感知,分清要素、线索、顺序。

2. 划分文章段落、层次,概括段意、层意,明确详略,归纳中心。

3. 理解重点段落、关键语句含义及作用。

4. 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表达方式的作用。

5. 欣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现手法等。

二、记叙文的文体知识及解题技法

1.记叙文的概念

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以议论、抒情、说明来表达中心的一种文体。如小说、散文、寓言、童话、故事、通讯、游记、传记、回忆录等。

2.记叙文的分类

按写作的内容可以分为:写人记叙文、叙事记叙文、写景记叙文、状物记叙文四大类。

(1)写人的记叙文,通常描述人物的外貌、行动、心理、语言和人物所处的特定环境来刻画人物的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作品的主题。如:《回忆我的母亲》、《少年毛泽东》、《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2)叙事的记叙文,以叙述事件为主,着重写清事件的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通过事件表现作品的主题。如:《选举风波》《北京喜获奥运会举办权》。

(3)写景记叙文,以描写景物为主,通过写景,寄托感情,表现主题。《春》、《济南的冬天》

(4)状物的记叙文,以写物为主,通过写物抒发感情,寄托志向。如:《白杨礼赞》。

3.记叙的要素

记叙文是写人叙事的,而事情总是在某个时间、发生在某个地方,有它的前因、后果和经过。记叙的要素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物,发生了什么事,事情的经过、结果如何,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原因、经过和结果。只有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内容才显得完整,条理才清楚。掌握六要素,有助于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事情的发生、发展的脉络,概括文章中心或段落大意。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这三个要素,是记叙文的主体部分,内容的展现,人物的塑造,中心的表达,就是通过这些来实现的。阅读记叙文要能明确这三个要素,即 使不要求准确概括,也须达到能大体将这三点说出来的地步。如:《背影》一文,时间——那年冬天;地点——南京车站;人物——父亲、“我”;起因——“我”去北京念书,父亲到车站送别;经过——父亲到车站为“我”送别,给我买桔子;结果——“我”怀念父亲。作者在交待清楚六要素的基础上,集中刻画了父亲的“背影”,表达了父子之爱这一永恒的主题。

把握六要素技巧,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干什么?

4.记叙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始终的一条脉落,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它把所有材料联结成一个有机体。所以说线索是文章的纲,抓住了这个纲,就能理顺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的结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线索是重要的,但不是什么都可以成为线索,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主题 思想的具体事物,才能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记叙文的线索比较复杂,可以作线索的事物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分六类:

(1)以具体事物或事物的特征为线索。如《白杨礼赞》以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贯穿全文

(2)以人物或人物的特征为线索。如《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

(3)以中心事件为线索。如《曹刿论战》。

(4)以思想感情为线索。如《小巷深处》。

(5)以时间推移或空间变换为线索。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6)以“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孔乙己》以小伙计“我”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塑造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

概括地说线索主要有:物线、事线、人线、感情线、时间线、地点线、见闻线。

技巧:注意题目、文中多次出现的字眼、议论抒情的句子。

5.记叙的顺序

顺叙:按事情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时间顺序写。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

倒叙:即把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片段先写出来,然后写事情的发生、经过等。即把后发生的事情写在前面,然后再按顺序进行叙述,也就是在记叙的时间上与事情的实际是相反的。它分为两类,一是把事情的结局先写出来,然后按照时间顺序倒叙事情的发生、发展的经过;二是,把后面发生的某一情节提到前面去,暂时中断中心事情的叙述而进入另一个相关的事情的叙述。由于倒叙改变了记叙的自然程序,阅读时应特别注意“倒”“顺”之间的起讫点,认清那些起关键作用的词句和段落。如:《背影》“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是文章的开头一句,它开宗明义,落笔点题,用追叙的手法,再现了两年前作者终生难忘的往事。再如:《清兵卫与葫芦》、《差半车麦秸》。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情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的线索中断一下,进行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述。它也有两种情况,一是插入的内容跟时间也有关联,在叙述过程中插入一段从前发生的事。这种插叙一般都要交代起讫点,阅读时应注意;二是对人或情况作一些说明介绍,跟叙述的时间顺序没有什么关系,插入的前后不一定有过度衔接的话。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如:《背影》一文,开篇点题之后,插入了家庭祸不单行的追忆,既交代了背景,又为主体部分做好了铺垫。再如:《山米与白鹤》中外祖父小时候的一段经历。

当然也应注意记叙顺序中倒叙和插叙的区别:

倒叙是把全文中心事件的结局提到开头来写,然后再顺叙全文的中心事件,最后再回到倒叙与顺叙的接榫处结束全文,目的在于开篇动人,引人入胜,抓住人心。例如《一件珍贵的衬衫》,作者先写衬衫,由这件衬衫回想起四年前发生的事情,追述这件衬衫是怎么由来的;插叙是在顺叙过程中插入有关情节,再接叙原来的事 情,目的在于避免平铺直叙,使行文跌宕起伏、情节多变。倒叙的内容一般是事情的结局或文章的主要部分,插叙的内容往往是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的片断。它们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也不同,倒叙部分一般安排在文章的开头,插叙部分一般穿插在顺叙的过程之中。

6.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

思路,就是文章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地表达思想的脉络、路径。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思路。而思路并不是什么抽象的东西,事实上,文章的思路隐含在文章的结构之中,一篇文章的结构就是文章思路的具体展现。因此,要想把握住文章的总体思路,就应该从分析文章的结构入手,从归纳各段段意入手。给文章划分层次,理清段与段之间以及一段之内各个句子之间的层次关系,是把握文章思路脉络的手段,也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观点态度的手段,理清文章的层次,有助于梳理作者的思路,把握中心思想,从而快速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文章结构的五级划分:第一级是“篇章”,第二级是“部分”,第三级是“层次”,第四级是“段”(也就是通常说的“自然段”),第五级是层(或叫小层次)。

(1)怎样划分段落?

1)理清段内的层次结构

段落分层常用的方法:①根据陈述对象的变换分层;②根据事件的发展变化分层;③按客观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分层(总分式、层进式、并列式);④借用有序词语的提示分层等。

给某一段分层,首先要注意一句一句地读,把握住句子的大体意思,而后应注意到哪一句语意有所变化,变化之处就是“断点”,这些“断点”是判断层次的基础。 开始找断点时不妨细些,断点都找出来之后,再考虑哪几个断点语意之间有联系,将意思有联系的断点“合并”,就能准确分出层。

理清层次最重要的作用在于有助于段落概括。此外,理清层次还能帮助我们调整段内的层次顺序;重新衔接混乱的句序;回插从原文中“脱落”的句子以及判断层与层之间的关系等。

例如,下面是选自夏衍《野草》中的几句话,请排出正确的文章顺序。

①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

②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它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

⑧植物的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④人的头盖骨结合得非常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办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

通读这几句,发现说的是想办法分开骨骼的事。既是一件事,总该有“起因、经过、结果”。再审查句子,发现句①开始有“一发芽”字样;句②末尾有“使种子发 芽”字样。显然“发芽”之后才谈得上“一发芽”如何,因此②在①前。再看剩下的两句。句③说“……如此”。“如此”一词揭示此句带有总括的意思,而④句则 是整个事情的起因。

这样一分析,排列顺序就出来了。句④是起因,要剖析头盖骨;句②是经过,“种”下种子,使它发芽;句①是结果,种子一发芽,头骨就分开了。句③是总结,“力量之大如此”。正确的顺序是④②①③。

2)理清文章的段落

分析文章时,在先弄清自然段内的小层次,再弄清结构段之间的大层次。通过段落层次来分析写作的思路,文章的结构,进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中心思想。划分段落,要依据记叙文多样化结构形式来划分,经常使用的划分段落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划分(时间词语为标志)。如《老山界》一文,记叙了红军长征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是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写的,可按照时间的推移来划分段落层次。

②按照空间的变换(地点、场景的变更)来划分(地点词语为标志)。如《竹林深处人家》可用此法来划分。

③按照事情情节的发展来划分。如。《囚绿记》。

④按照不同内容的事件来划分。如《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全文可分为三部分,中间部分写了三件事,可分为三层。

⑥按感情的变化划分。如《小巷深处》、《荔枝蜜》。

按照文章原有的某些标志来划分。有的文章按照事物的内容或事物发展的时间等情况加了小标题;有的文章有过渡句或过渡段,表示内容的转移或变换;有的文章用了一、二、三、四等序号;还有的文章段与段之间空出一行的间隔。这些形式都是每段层次的标志,可以借助这些原有的标志来划分段落。

划分段落层次技巧:

简单说就是合并同类项,把相同内容的合为一层,把不同的分开来。找中心句,注意段首句、段尾句。(如无中心句)归纳段意:本段(概括或具体)写了“谁——干什么”(或“什么——怎么样”)

(2) 段意、层意的概括

归纳大意是在分层次的基础上进行的,或者是同步进行的,一般说来在分层次合并同类项的同时,大脑也就在归纳各层的大致意思,再进而形诸文字而已。归纳层次大意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用最简洁的文字说明各层写了什么;二是用表明作者观点的话来概括;三是选用文中现有的关键词自己组合成句来概括。不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一是力求完整,不能以偏概全;二是力求简洁,不要过多复述;三是力求明确,不能笼统含糊。每部分表述的语言要尽量一致,句式的长短也要力求相当,概括的角度始终如一。

①概括记人和叙事为主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先简练地概括出人物或事物的具体情况,然后揭示出这些人物和事物的思想意义。如《任弼时同志二三事》一文,在记叙“任弼时同志在革命生活里渗透着原则性” 一段,作者选取了几件同类性质的事例来表现人物这一思想品质。这段的段意可概括为通过“打靶”、“不走近路”、“不破坏公园制度”和拒绝他妹妹“给她丈夫 介绍工作”的要求等事例,表现了任弼时同志的高度原则性。亦可只概括出人物或事物的具体情况。如《挥手之间》第一部分,写延安军民去机场送别的情景。第二部分,写机场送别的场面。第三部分,写送别后的一些情况,着重叙述重庆谈判的结果和历史的发展。第四部分,简要概括,结束全文。

②概括议论和抒情为主的段落大意的方法

文中如有议论、抒情的语句,应引起重点注意,这些语句往往就是文章的主旨。有些议论和抒情为主的段落大意,可抓住原文议论和抒情成分,概括各段所表达的思想观点。

③概括从属段段落大意的方法

有的段落从属于主要段落,说明写作目的,介绍时代背景,或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等,也有的起引入或过渡作用。对于这样一些辅助段落,可以从它写了什么、起了什么作用等方面来概括。如《我的老师》一文的第一个自然段,交代了要记的人,导入正文。可概括为:“开端交代了 最难忘的是小学时的蔡云芝先生。”

④用前言、关键句、警句和结束语等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因为关键句等往往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段意,突出的重点,可直接用来概括段意。

(3)归纳中心思想

把握中心思想的原则是:必须从整体上去把握感知,切忌拘泥、局限某一局部纠缠不清,即使是某一片段、段落的分析,也必须立足于文章的整体去思考、探究,掌握整体和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在抓住本质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精确、完备的概括。

归纳记叙文的中心思想,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从分析结构层次入手

这种方法就是在自然段段意基础上进一步归纳结构段段意,再把结构段段意集中起来逐层统一,然后归纳出中心思想。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最基本的方法。如《一件小事》,可用此法归纳中心思想。

②从分析人物和事件入手

写人为主文章,可从人物形象、言谈、举止、行动、心理等方面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从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叙事为主的文章,就要弄清事件说明了什么问题,宣传了什么思想,从而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③从分析题目入手

有的文章的题目就体现了文章的基本思想,直接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如《人民的勤务员》等。

④从分析开头结尾入手。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处阐明了中心思想。

⑤从分析议论和抒情成分入手。有的文章的议论和抒情成分,往往直接表达作者对所记叙的人和事的看法,揭示出事物的本质,说明写作意图,表达了中心思想。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应该怎样写呢?

记叙文的中心思想应从体裁、题材和反映的思想观点来归纳。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章所记叙的人物和事件,二是人和事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概括记叙文的中心有一套常用的格式:

本文记叙了(描写了)……的故事(事迹、经过、事件、景物),表现了(反映了、歌颂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抒发了作者……的感情。

如:《背影》通过写车站送别,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挚的爱,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

7.记叙的人称

记叙文的人称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两种。以“我”的口吻或角度展开叙述是第一人称。采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和真实感,但所写的内容不能超过“我”耳闻目睹的范围,阅读时要充分注意到“我”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在一般记叙文和散文中,“我”即作者本人;在小说中,“我”不是作者本人。“我”在文中可能处于主要地位,也可能处于次要地位。如《藤野先生》中的“我”处于重要地位,通过“我”和藤野先生的交往相处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孔乙己》中的“我”是咸亨酒店的一个12岁的小伙计,是次要人物,在文中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以第三者的地位来叙述文章中的人物、事情、场景等第三人称写法。用这种人称不受任何限制,“他”“他们”以旁观者的身份出现,写来比较自由开阔。

在文章中为了便于抒发内心情感,也常在某些段落中使用第二人称,但它实质上是第一人称。如《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