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字范文,内容丰富有趣,生活中的好帮手!
500字范文 >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精选8篇)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精选8篇)

时间:2021-05-09 00:54:58

相关推荐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精选8篇)

总结是对过去的一段时间进行回顾和反思,以便更好地规划和展望未来。总结的内容要紧扣主题,不要偏离重点。接下来是一些通用总结范文,通过阅读可以了解到写作中的要点和技巧。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一

对我而言,胡适曾经那么的遥远,感触不到任何声息;忽然间,他又那么近了,而又仿佛从未走远。就是这样陌生而又熟悉。

胡适先生喜欢别人称其为胡适之先生,不过对于“胡适”这个称谓也欣然接受。学术界关于胡适的各种论著汗牛充栋,我不敢对其评头论足,也不奢望添一笔浓墨重彩的论调,只是想记录一下自己读完胡适传记的一点感想。大抵是想说点什么,却又说不清楚,还是那种熟悉而陌生的感觉。

陌生是很正常的。我不是出生在书香门第,自然也接触不到太多关于胡适先生的书籍,即使是书香门第怕也不是很多。那时,大陆少有胡适先生学术的著作,虽然海外已经蔚然成风;那时,少有胡适先生的痕迹,虽然有人大呼北大应该有这位老校长的铜像,但沉默成了最好的拒绝。这样那样的因素学术思想由于裹挟了政治而变得难以名状。

然而,却又是如此的熟悉,你信么?你我都离胡适很近。有几句话,你一定听说过:“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等,我们一定能够耳熟能详,但未必所有的人都知道这是胡适说的。“中国需要的是医治贫穷、愚昧、贪污、疾病、扰乱,而不是革命”这样的论调,在激情岁月远离的今天,又似乎有些现实的味道。这就是胡适先生,陌生而又熟悉。

贸然揣测一下年轻人读名人传记心理,恐怕只是单纯崇拜因素的人少,多是想吸取一些精华,以期自己能追随其脚步。我就是抱着这样功利的目的,经常“排查”哪个名人和我的起点相似。这样的心态往往对名人小时候的经历不是太感兴趣,因为时光不能倒流,不能效仿“砍樱桃树”壮举了。但是名人传记大抵都是从出生就写起的,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到青年勤学再到艰辛的中年以至功成名就,随便再推介一下自己的家乡。《胡适口述自传》也是这样的一个叙述的方式,而且更侧重的是其学术的总结评价,耐不住冷板凳的我自然读不进去,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唐德刚的注释成了传记更为精妙的部分,以至于有了“先看德刚,后看胡适”的言论。

政治归于政治,学术归于学术,是一个民族成熟的象征。坦率的讲,胡适在30年前的中国曾是一个禁忌,而如今,胡适慢慢的又回来了,尘埃落定后的生活也许需要更多一点“循序渐进”的言论。对于“五四”不同的看法,不应该阻挡胡适先生其他成就的“树叶”。毕百年之功于百日维新诚不可信,但胡老夫子所舶来的杜威主义却是一点一滴真诚的社会改造(熊培云语)。

是该读一点“胡适”了,把陌生变得熟悉。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二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领遇先驱之一、文化思想家、翻译家,胡适的人生与事业虽经历波折却始终专注于自由思想的发展与传播。在他逝世二十余年后,出版了《胡适自传》,让我们重新认识这位杰出学者、思想家和文学家。通过阅读这本自传,我获得了很多启示,也对自己的人生与思考方式有了新的认识。

第二段:胡适的成长历程。

胡适自传中,他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在家乡青州读书时就接触到了海外的先进思想,后来去日本留学接受了更多的国际先进学问,这对他的思考和文化观念的改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从最初的政治热血到后来的文学创作与文化思考,他的成长历程表明,在各种不同的改变和转变之间,他保持了持续的选择、思考和探索。

第三段:胡适的重要思想。

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思想家,胡适有很多重要的思想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把科学与人欲分开来看待,把人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单独看作是文艺思考的切入点。因此,他提出文学艺术的价值并不在于有没有现实意义,而在于能否引发人的思考、情感共鸣、启发人们的内心世界的触动。这种内心的触动随着自己的生命历程而不断变化,因为我们的人生内容和思想不断变化。

第四段:胡适的启示与反思。

在阅读胡适自传时,我不由得发现,这位思想家的人生并非一帆风顺。他在自传中详尽地讲述了自己的过失、内心的斗争以及人生旅程中的失败与挫折。胡适鼓励我们要做那些对内心真正重要的事,而不是为了追求现实利益而去追求一些虚荣的东西。他也告诉我们,有时候失败与挫折也是人生路上的一部分,我们要接受它们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用心地积累人生的财富。

第五段:结语。

总之,胡适自传让我深思和感悟了很多。这位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和文化领袖,他在社会生活中激励我们去思考各种问题。他的文艺成就也是由文化和心理学的构建而来,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只有改变我们的思想、传达我们的信念和价值,才能真正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和充实。同时,胡适的生平故事也迫使我们反思,关注自己的成长和发展路线,走向自己渴望的未来人生。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三

作为一位闻名于世界的文化名人,胡适先生的生平经历不仅表现在众多的著作和学术成就上,更在于他那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人生。于是,读胡适自传不仅可以从中了解到他的思想和创作,也能深入了解到他的人生和性格,得到一些启示和经验。下面将从五个不同的方面,对胡适自传进行总结和思考。

一、自我奋斗。

胡适之所以成为一位杰出的学者,是因为他具有很强的自我奋斗精神。他不仅在年轻时就开始独立翻译外国名著和发表文章,更为了实现他自己的理想,放弃了当时非常稳定的教职,创建自己的私立大学。而他在创办大学时所作出的努力和决策,无疑将成为他一生中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业之一。因此,胡适的自我奋斗可以启示我们要有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抛掉因为苟且而失去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二、人际关系。

胡适在自传中的人际关系可以说非常丰富。他自己亲身经历了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与不同人群打交道的过程,也参与了很多重要的政治活动和文艺活动。而他在与众人交往的过程中,不仅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思考和个性,也不失为一位善于沟通、尊重他人的人。因此,胡适自传可以教育我们如何处理自己和别人的关系,如何尊重自己的人格和尊重别人的权利,以及如何反思自己的言行和态度。

三、文化思考。

胡适自传中对文化的思考和研究,足以称得上是他一生中最重要和精彩的创作之一。他深刻地阐述了中西文化的共通性和区别性,提出了“中西交通新论”,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融合作用进行探讨。这种独特的文化思考,为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注入了智慧和能量。因此,胡适的文化思考在现代世界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启示。

四、家庭生活。

胡适的家庭生活非常简单和幸福。尽管他与妻子黄一莺有过一些小的分歧,但他们的关系一直很和谐,黄一莺始终支持和理解他的理想和事业。他们共同抚养了四个孩子,培养了他们的独立人格和聪明才智。由此可见,胡适的家庭生活充满了真情、和谐和快乐,从而教育我们与家人的关系要平和、尊重和理解。

五、面对生死。

胡适在自传中也回顾了自己面对死亡时的思想和感受。他说:自己抱着“不再拖累别人”的心态,强制美国医生放弃治疗,回到了中国度过自己人生的最后岁月。“首理人生的最后决断,不是说,‘我不怕死’,而要说,‘我为自己所做的事情做好总结,至少肉体上已无益於他人,故不再高尚;从心情上看,已无欲望,然而此时仍感荣幸自觉生活,因为我关心的弱小而蒙受的极少。”这种思想上的淡定和涵养,也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哲学财富之一。

综上所述,胡适自传为我们呈现了一位具有高度才华和精神素质的人的人生和思想,给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启示和体验。对于我们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和困境,胡适的思考、行动和言论都是值得借鉴的。最后,我们应该感激他为中西文化交流和华人文脉的发展做出的不朽贡献,熟思笃行,才能为中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贡献力量。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四

胡适是中国现代化运动中的重要人物,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他的一生经历了中国的战争、革命和社会变革。胡适撰写了自传,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和对中国现代化的思考,对于了解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价值。

第二段:胡适的成长经历。

胡适出生于一个经济条件非常清贫的家庭,早年家庭环境的贫寒在他的成长中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从小到大,他接受了严格的父辈管教和私塾教育。这段经历对于塑造他艰苦朴素、勤奋好学的个性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青年时期,他前往日本留学,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成为了一名知识青年,这些经历为他后来的奋斗奠定了基础。

第三段:胡适的现代化思想。

胡适在自传中强调了中国现代化的重要性,强调“吸收西洋文化精华”的必要性。他提出了各种对于中国现代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建议,如主张用汉语普及科学知识、反对文言文的使用、提倡解放思想等。对于中国现代化的进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段:胡适的文学思想。

胡适是一名对文学有着深刻见解的学者。他认为“文学是心灵和精神的某种表达,无关其作品的内容”,并主张在文学思想上要实事求是地描绘生活,不应追求虚无的诗情画意。这种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塑造了整个中国文学走向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潮。

第五段:胡适的成就和影响。

胡适一生对于中国文化思想的推动贡献很大,不仅主张用白话普及科学知识,反对文言文的使用,同时提倡解放思想、推动中国文学走向现代等一系列重要的事迹,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的努力和思考也为我们今天的学习和思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在人类文化罗盘上,胡适展现出来的理论追求和实践奋斗,从今天来看,依然不失为一种进步思潮和开拓精神的重要表现。

结论:当代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已走过了漫长的历程,文化革命的negativeeffects逐渐淡化,对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深层次的文化融合也得到加强。我们在学习胡适的思想和事迹之余,不仅可以重新审视中国文化追求的尺度和美好理想,而且可为大家提供一条思想养成之路,引领我们向新文化过渡,实现民族精神和文化进步。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五

第二章 我的父亲

1. 青年期的家难

2. 考试和书院教育

3. 吴大溦的知遇

4. 在台湾任知州和统领

第三章 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1. 与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触

2. 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

3. 放弃农科,转习哲学

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1. 公开讲演的训练

2. 学习议会程序

3. 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

b. 但是在1915和1916两年之间,我的思想又开始转变了。一种智慧力量影响我转变的便是那英语民族的世界里最大的思想之一,名著《大幻觉》(the great illusion)的作者诺曼.安吉尔(norman angell)

c. 以上便是这一“新和平主义”的简明宗旨。它的理论基础便是:两个力量如发生冲突,最后必然是相互抵销而形成浪费和无结果。所以新和平主义并不是否定力量;相反的,正是如何使力量用得其所。这便是新和平主义的基本概念。

d.杜威和安吉尔二人都有助于在1915到19间新思想的成长。我也开始舍弃我原有的不抵抗哲学而接受一种有建设性的,有关力量和法律的新观念,认为法律是一种能使力量作更经济有效利用的说明书。

h. 所以我认为一个人在公开场合采取坚定的立场,择善而固执之,总是值得的

第五章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1. 文科各系的教授阵容

a. 在我的留学日记里,我记了很多厄德诺语录。让我抄几条在下面:

道德的责任并不是外来的命令;只是必须要怎样做才可以引出别人——例如所爱的人——的最好部分。

只有对别人发生兴趣才可使自己常是活泼泼地,常是堂堂正正地。

要生活在深刻地影响别人!

要这样影响别人:要使他们不再菲薄自己。

从这些语录里我们很容易看出康德和康德哲学的至高无上的道德规律对他的影响。所以厄德诺是(当代思想家中)对我生平有极大影响的人之一。

2. 杜威和实验主义

3. 实证思维术

a. 杜威最风行的著作之一便是那本举世熟知的《思维术》——尤其是那一本为一般学校和师范大学所采用的薄薄的原版。

第六章 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

我幼年期所读的(《四书》,《五经》)一直是朱熹注。我也觉得朱注比较近情入理。

1.《诗三百篇言字解》

2.《尔汝篇》和《吾我篇》

3.论“校勘”,“训诂”之学

a.我指出所谓《五经》之中,只有《诗经》一项我是可以完全信任的;我对《书经》和《礼记》的态度特别审慎,未敢~引一辞。《礼记》中只是第二篇《~弓》我认为它有其真实性的。《管子》和《晏子春秋》在我看来同样不足信。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六

《胡适口述自传》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一个项目,叫作口述历史的成果。原来由胡适先生口述,唐德刚先生整理,以英文出版。唐先生后来又将其译为中文,并加以注释。

所以,提到这本书,那就不能不提到唐德刚先生为本书的注释。唐德刚先生的注释很精彩,甚至有些“喧宾夺主”的意思。唐德刚先生对胡适先生的这些评注还算是中肯的,而之所以众多读者更推崇唐先生的注释,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

胡适口述传记的读者和唐注释的读者不同。胡适想要告诉的是美国人,而唐想要告诉的是中国人,这一预设前提的不同,决定了不同读者对两部分的不同态度。我们都是中文读者,当然更喜欢唐的行文了。评述自己和谈论他人之间有很大的区别。胡适谈到自己的时候,从本能上来说,都有一种潜意识的维护、遮掩、甚至是美化的心理,让有窥视欲的人、让对名人的一般言行有初步了解的人,都觉得有些不过瘾。或者也许是一种身在庐山中的视角限制。而作为唐,谈论别人之事,那就要放松得多,而且,视野也更宽阔一些,这也就自然显得是更加有趣了。

我也喜欢唐德刚先生的评注,语言风趣,观点辛辣,丝毫没有因为胡适是恩师的原因就大加赞赏,阿谀奉承的意思。对很多胡适先生的观点和想法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对胡适的理论有前后矛盾的地方,也毫不留情的点评了出来。这才是学者应有的治学态度。

书里的胡适,是一位娓娓道来的学者,一个有些固执但却十分可爱的老头。从唐德刚先生的记述中,胡老先生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就如同这个善良的,喜欢同人争辩,但又及其怕事的温软书生坐在你对面的摇椅上,慢悠悠的说:“我年轻的时候……”读完《胡适口述自传》,我发现,可以通过阅读某个人的一生,来了解他所处的那个时代。

胡适先生的口述其实有些断断续续,唠唠叨叨,不过,这就更符合一个老爷爷口述的特点,本书倒因为此显得真实和合理。书中的主线是从胡适先生的个人经历出发的,故乡和父亲、初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他的恩师杜威、中国的文艺复习、五四运动和他晚年总结的他这一生的研究成果。

胡老先生也改不了大多数上了年纪的人的习惯——对年轻人谆谆教诲。他说,年轻人对他们自己的学习前途的选择,千万不要以社会时尚或社会国家之需要为标准。他们应该以他们自己的兴趣和秉赋,作为选科的标准才是正确的。可能是在海外的留学经历,造就了胡适先生以人为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将人的自身价值放在更高的位置,而不是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和我们的政党所提倡的格格不入。

我们总是眼里容不得沙子,不愿意听到不同的声音。真正的文明,应是伴随着客观评价和主观关怀而来的。在胡适的晚年,被迫远离家乡,出走台湾,这里包含着多少的无奈和忧伤。一九五四年,我们的政党因为胡适评价五四运动的态度开始对这位老先生进行攻击,所谓“批判胡适思想的毒瘤”。

真正的名家是禁得住时间的考验的,胡适就是这样一个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他不应该只沉睡在历史中,新一代的年轻人都应该通过这本书走近胡适。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七

由于时间有限,关于胡适的作品我也只是仔细读过这一本《胡适口述自传》,在这之前,我对胡适先生的了解也仅仅是停留在《尝试集》上,知道他是我国白话文学的大师,但其他的就不甚了解了。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对胡适也有了个全新的了解。

通篇读下来,我们会觉得,胡适先生是一个很可爱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并不是一个拘泥于形式和旧思想的人,这我们从他写的那些白话诗里就可见一斑,还有,在美国求学的期间,一开始胡适先生读的是农学,但在一次考试之后就明白自己不适合这个专业,再加之自己的兴趣在文学和哲学方面,自己就义无反顾地改学文学了,而从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胡适先生是个敢于尝试并创新的人。

但如果凭这一点就说胡适先生是个典型的自由主义者,我觉得是不妥的。胡适先生在是一个自由主义者的同时,他首先是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影响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这一点,从他的父亲对他人生的影响就可以看出来。再加上那个时代的局限,正如作者唐德刚所说的,我们没办法去责怪那个时候的留学生的盲目的崇洋媚外,同样多的,胡适先生身上的传统思想也是刻进了他的骨血里的。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有限制的自由”,“戴着镣铐起舞”,只有在规则的引导下,我们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胡适先生的人缘还是不错的,这和他自身宽厚容忍的个性有关,但这并不能说胡适先生就是个不讲原则的好好先生,相反,他是个有些“大智若愚”的人,说得再明白些就是,只要这件事不涉及自己的底线,那么委屈吃亏就是占便宜。其次,胡适先生带人宽容,但治学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这从书中提及的他在每次讲演之前都要认真准备好久就可以看出来,所以这个说法也是不妥当的。

从这本书我们不仅仅可以看到一个有血有肉的胡适先生,从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到很多,首先并且最值得我们借鉴的就是他的治学态度,他提到的治学要“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我认为是十分有道理的。我们要敢于质疑一切,向这个世界提出我们的疑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进步,然后才是求证,而这个过程是需要十分的仔细的,小心地抽丝剥茧,来证明自己看法的正误。

而在为人处事方面,他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就如他自己说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疑处不疑,这句话并不难理解,他是要我们认真对待并相信自己的朋友,要学会理性对待工作和情感,这句话让我启发很大,他告诉我们要学会理智对待自己,学会用理性的闸门管理自己情感的洪流。

总之,这本书让我对胡适先生有了更深的了解,同时,也让我获益匪浅。

胡适口述自传范文范本篇八

之前读过不少名人的自传,了解了名人的一生。这本书却有所不同,是通过第三人的角度去诠释另一个人,读来别有一番滋味。书中最令我感兴趣的就是胡适先生的政治路途。

胡适先生的政治生涯开始于一次次的演讲,在演讲的期间,胡适先生几乎跑遍了美国,将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传播。经过各种学生组织的锻炼,熟练地掌握了西方资本主义的一套会议流程,在今后组织国际性组织和国内组织加以应用,自成一套民主系统。

胡适先生一生主张“新和平主义”,所谓的“新和平主义”在我看来就是不抵抗主义或者是反战主义。最明显地体现在对中日战争的态度上。日本在逼迫中国签订二十一条的时候,胡适极力反对中国对日宣战。当然中国对日宣战的确是拿鸡蛋碰石头,当时的中国还处于清政府的无能领导之中,结果甲午战争,清政府一败涂地,胡适先生算对了一次。在二战时期,胡适依然反对中国抗日,原因是中国的经历实力落后、武器硬件实力不够。但是,八年抗战,中国战胜了日本,这次胡适先生算错了一次。

其实无论是算对算错,都没有必然联系,根源在于胡适先生顽固的思想,一生执着地追求着安吉尔和杜威二人的“新和平主义”,这种主义就是反战,不抵抗。所以胡适对于战争都是持反对的态度,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印度的甘地“非暴力不抵抗”主义。其实这种思想存在局限性,尤其在世界大战期间,除了日不落的英国在维护自己的地位,法国、德国、日本、意大利等列强都在想办法扩大自己的版图,与这些国家谈判等于慢性认输,他们会贪婪地无限之地像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伸出罪恶的爪牙。在二战时,中国对日宣战是必然,此时的中国是资本主义政党主导,与社会主义政党合作,领导思路先进,兵器设备虽无法与日军匹敌,但完全是现代化军备。关键这一次是全民抗战,万众一心。所以,笔者对于胡适先生一贯追求“新和平主义”不敢苟同,胡适先生缺乏与时俱进的思辨性。

为何安吉尔和杜威两人会提出这种主张,原因在于第一,他二人都是白种人。

他们的文化传统白得像一条被单。他们的思想、观念,是完全从欧洲白种人的文化传统出发的。第二,他二人都是西方扩张主义极盛时代、最富强的帝国主义国家中的上等公民。第三,他们是上述这个社会内的“开明分子”、“社会贤达”、高级知识分子,自命为有教无类的大学者、教育家。他们的人品都是极其善良的:奉行基督,反对战争,同情弱小,同情得像贾宝玉同情刘姥姥的孙子板儿一样。第四,他二人就同胡适之先生、张君劢先生一样,无拳无勇无钱,而又自命不凡,不甘寂寞,专门欢喜“谈政治”的“白面书生”。现在美国的费正清先生等等的社会贤达,还是属于这一类。而胡适先生的家庭背景也与其相似,家庭出生好,是个完全的白面书生,很容易受到文人政客思想的影响。

胡适先生生前一直主张要学会质疑,在疑处生疑。那为何他确不以此来要求自己呢?一生的思想都被安吉尔和杜威的“新和平主义”牵着鼻子走。所以,真理需要通过实践的检验,主义同样需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来看。中国之所以最后能够取得抗日战争的胜利,除了硬件支持外,思想上的先进性决定了战争的胜利。胡适先生固然伟大,但不能称作是伟人。胡适先生虽参加过新文化运动,但并未给中国民主带来实质性的进程,我指的是民主解放的国民性。总的来说,胡适先生的思想有一定的先进性,但在中国不合适,思想一定要与实践结合,在实践中去检验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才行。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